李学军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李学军 ,女,中共党员,法学博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证据学研究所副所长;法学院院党委委员;证据学教研室支部书记;中国人民大学物证技术鉴定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86年毕业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事化验专业,获理学士,分配到湖北警察高等专科学校任教。1988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师从著名法学教授,我国物证技术学奠基人徐立根先生,1991年获法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继续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密歇根大学法学院进修深造(访问学者)。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委员,证据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证据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物证技术鉴定中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特聘技术专家,北京物证技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
教育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2005);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法学硕士学位(1991);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法化系,理学学士(1986);
访学:
密歇根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06.1.-2006.8);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05.8.-2006.1)。
社会兼职
北京市法学会物证技术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研究会理事;
北京市司法鉴定业协会物证鉴定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文书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地石律师事务所律师;
北京市监察委员会第二届特约监察员。
研究方向
证据法学、物证技术学、刑事诉讼法学。
主要贡献
论文类
“也谈预防职务犯罪”,载《检察风云》预防职务犯罪专刊第1期;
“看守所投诉机制的设制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落实”,第1作者,载《证据学论坛》第16卷,法律出版社2011年;
醉驾入刑的程序考量及证据法思考”,《光明日报》2012年5月24日;
“鉴定人出庭作证难的症结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意见证据规则要义”,《证据科学》2012年第5期;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制下的鉴定新制度”,第1作者;《中国司法鉴定》2012年第6期,
“公安科技文献”,《警察科学文摘》1990年7月~1996年12月间月刊、双月刊;
“烟雾防范技术”,《安全技术防范》1995年第3期;
代森锌误检案及其思考”,1995年《北京市物证技术学会优秀论文集》;
“伪造货币检验”,1995年《北京市物证技术学会优秀论文集》;
“脸部识别系统研究”,《安全技术防范》1996年第2期;
“1998年物证技术学和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1999年1、2期合刊,第二作者;
“票证防伪”,《安全技术防范》1999年第2和第3期;
“1999年物证技术学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2000年第1期,第二作者;
“电子数据与证据”,《证据学论坛》第二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2000年物证技术学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2001年第1期,第二作者;
“浅议电子数据的证据地位”,《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2001年物证技术与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2002年第1期,第二作者;
“当事人主义下辩护律师的地位、权利及制度保障”,《法学家》2002年第3期;
“经济全球化与刑事诉讼法制”,《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7月(第4期);
“鉴定结论的证据地位及其质证、认证”,首发于《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8月,第一作者;转载于《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2年第12期。
“2002年物证技术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3年第1期,第一作者;
“预断排除法则若干问题浅析”,载《法学家》2003年第6期,第一作者;2004年第3期《诉讼法学、司法制度》全文转载。
“2003年物证技术与侦查学学术研究回顾”,载《法学家》2004年第1期,第一作者;
“2004年物证技术学与侦查学学术研究回顾”,《法学家》2005年第1期,第一作者;
“超期羁押:成因分析及治理管见”,载樊崇义主编,《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刑事审前程序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刑事审前程序改革与展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作者;
“物质转移原理及其发展:原理、复杂性及扩张”,《法学杂志》2005年3月(增刊),第一作者;
“中国鉴定制度的问题与出路”,《证据学论坛》第9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物质可分性原理的评介”,《证据法学论坛》第10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作者;
“物证收集的合法性问题”,《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物证比对样本的发现、收集、保管的研究”,《刑事科学技术研究论丛》第一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
“持续并创新:物证技术学与侦查学研究新景象”,《法学家》2007年第1期;
“美国传闻证据规则的里程碑式变革”,载《证据学论坛》第13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程序和实质:鉴定结论发挥证明作用的双重保障——以物证鉴定为例”,《法学家》2008年第2期;
“鉴定结论的专家论证及其他证据问题研究”,载《中国司法》,2009年第1期。
“侦查机关强制采取物证比对样本的必要性及合法化路径研究”,载《证据科学》,2009年第2期;
“《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评析”,载《证据科学理论与科学——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著译类
《司法鉴定概论》,参写,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
《21世纪普通高等教学法学精品教材:司法鉴定学》,参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
简明证据法学》(第2版),副主编之一、作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证据学论坛》第16卷,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
物证技术学》(第4版),第一执行主编、作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证据学论坛》第17卷,主编,法律出版社2012年;
《文书物证司法鉴定实务》,参写,法律出版社2012年。
《刑事证据大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参译者;
《中国税收法制论》,中国税务出版社1997年版;参写者;
《证据调查》,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参写者;
《物证技术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参写者;
证据调查实用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参写者;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物证技术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副主编,参写者;
《司法鉴定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版,参写者;
《刑事审判认证指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参写者;
《司法鉴定概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参写者;
《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参写者;
《刑事证据大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参译者;
《刑事司法大趋势:以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为视角》,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参写者;
美国刑事诉讼规则》,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漂移的证据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译者及初稿审阅者;
证据调查》(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参写者;
《中国侦查学物证技术学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参写者;
公安学论丛》,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参写者;
法学教学参考书:刑事诉讼法资料汇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参写者;
《“十一五”规划教材:简明证据法学教程》,副主编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证据学论坛》第13卷,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物证技术学》(第3版),第一执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证据学论坛》第14卷,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电子证据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参写者;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核心课程教学参考书:刑事诉讼法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参写者;
《物证论——从物证技术学层面及诉讼法学的视角》(专著) 。
代表性项目
司法鉴定人的出庭作证研究”,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科研项目;
“物证鉴定结论——从物证鉴定的层面和证据法学的角度”,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科研项目;
证据学学科群教学的一体化及多媒体化建设,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改项目。
参与:
刑事错案实证研究,2006年外资项目;
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2004年外资项目;
刑事审判认证研究,2001年外资项目;
刑事审判中的证据制度研究,200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获奖记录
《物证技术学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完善》,获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二等奖
何家弘等人的《证据学科群现代教学体系》获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徐立根等人的《物证技术学》(第2版)获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伪造货币检验”一文获北京市物证技术学会93年优秀论文奖;
“代森锌误检案及其思考”一文获北京市物证技术学会92年优秀论文奖。
2010年被授予"北京市先进司法鉴定人"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教育背景
社会兼职
研究方向
主要贡献
论文类
著译类
代表性项目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