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特·斯特龙根(1908年1月21日-1987年7月4日),全名本特·乔治·丹尼尔·斯特龙根,是一位杰出的
丹麦天文学家,以其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领域的重要贡献而闻名。他出生于
哥德堡市,成长于一个科学氛围浓厚的家庭,其父亲是
哥本哈根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和天文台台长。斯特龙根自幼展现出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14岁时发表了第一篇论文。他在哥本哈根大学接受教育,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天文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学位,并在1929年以最优异的成绩评定获得博士学位。斯特龙根的研究工作对
恒星大气、
恒星结构以及星际气体的
电离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特·斯特龙根,1908年出生于
丹麦的哥德堡,父亲伊利斯·斯特龙根是哥本哈根大学的
天文学教授、哥本哈根大学天文台的台长。斯特龙根在父亲的豪宅中长大,这里常有科学家、助手、观察员和客人出入,营造了浓厚的科学氛围。1925年进入
哥本哈根大学,两年后完成本科学业,再用两年时间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他在尼尔斯·玻尔研究所获得了宝贵的理论物理学研究经验,并开始探索量子力学在
恒星中的应用。1932年,斯特龙根被任命为大学讲师。1940年,他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担任哥本哈根大学天文台台长,并在
丹麦被
德国占领期间领导建设了Brorfelde天文台。1951年前往
美国,担任叶凯士天文台和麦克唐纳天文台的台长。1957年至1967年,他在
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所担任理论天体物理学教授。晚年返回丹麦,成为卡尔斯堡大厦的
倒数第二位居民,该大厦曾有
尼尔斯·玻尔等人居住。1970年到1973年,斯特龙根担任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主席。1987年病逝。
斯特龙根对天体物理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发现
恒星的化学成分与以前假设的有很大不同。在 1930 年代后期,他发现氢的相对丰度接近 70%,
氦气的相对丰度约为 27%。就在战争之前,他发现了所谓的斯特伦格伦球体——围绕恒星的巨大星际
电离氢壳。在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他开创了一种新型四色系统(现在称为 Strömgren 光度测量系统)的光电光度测量法。除了
丹麦的布罗费尔德天文台外,斯特龙根还积极参与了位于智利拉西拉的ESO欧洲联合天文台的早期组织。
斯特龙根于20世纪30年代在
恒星大气、
恒星结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最重要的贡献是星际气体的电离理论。他推导了恒星的紫外辐射将气体云电离,形成
电离氢区的边界,该边界以内的区域称为斯特龙根球,其到中心恒星的距离称为斯特龙根半径。后来他从事
太阳和恒星光谱的研究,并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四色测光系统,称为斯特龙根测光系统。1959年,斯特龙根获得
布鲁斯奖,1962年获得了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
是年轻的O、B型星周围存在的电离氢区,是
丹麦天文学家斯特龙根提出的。年轻的高温
恒星发出的
紫外线会将周围中性氢
电离,在离恒星越远的地方,辐射强度越小,电离度也就越小。在距中心恒星某一距离处,辐射已不能使中性氢发生电离,形成
电离氢区的边界,边界以内的区域称为斯特龙根球,边界到中心的距离称为斯特龙根半径。斯特龙根半径的大小与气体云的温度、密度等因素有关。
是一种
天文学上常用的测光系统,在u、v、b、y四个波段上进行测光,也称uvby测光系统。是在1950年代由在美国工作的
丹麦天文学家斯特龙根提出的,因此又称斯特龙根测光系统。美国帕洛玛天文台和基特峰国立天文台首先开始使用这种测光系统。四色测光系统使用RCA 1P21型光电倍增管和u、v、b、y四种滤光片,并且定义:
其中b-y为色指数,只与温度有关,c1反映了
约翰·雅各布·巴耳末跳变的大小,m1反映了
天体的
金属量。uvby测光系统的通带比UBV测光系统窄,
消光改正几乎与
恒星的色指数无关。四色测光系统给出的信息比UBV测光系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