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产论》是由北宋时期的杨子建所撰写的医学著作,是中国古代妇产科医学的重要文献之一。该书详细阐述了正常分娩以及多种难产的情况及其治疗方法。
历史背景
《十产论》成书于北宋元祐年间(1098-1100年)。在当时的医疗环境下,由于缺乏专业的接生人员,导致许多产妇遭受痛苦甚至死亡,婴儿也可能因此夭折。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杨子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编写了这部重要的医学著作。
作品影响
《十产论》在日本传入后,引起了当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清朝时期,名医程仲龄高度评价该书,称赞其内容精细严密。书中记录的转胎手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描述,这一技术直到16世纪才由欧洲医生发明。
作者介绍
杨子建,字康侯,号退修,北宋时期青神县(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人。他精通《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并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除了《十产论》,他还著有多部医学书籍,包括《难经续演》、《护命方》5卷和《通神论》15卷等。他的学术观点受到同时代文豪黄庭坚的高度赞扬。
主要内容
《十产论》共分为十个类别,分别是正产、催产、伤产、冻产、热产、横产、倒产、偏产、碍产和盘肠产。书中不仅介绍了正常的分娩过程,还详细讨论了各种难产的原因、症状以及相应的助产方法。对于难产的处理,杨子建强调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而非盲目使用药物或力量。他在书中提到的一些治疗方法,如利用醋和冷水刺激肌肉收缩来帮助恢复直肠的位置,都是基于实践经验的有效方法。此外,书中还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特定的手法将异常胎位的胎儿转至正确位置,这些技术在当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