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象虫,又名水稻象鼻虫,是一种危害水稻及其他农作物的昆虫。在中国
广东省部分地区,尤其是
茂名市和
化州市,稻象虫的危害较为严重,近年来有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趋势。除了水稻,稻象虫还会侵害瓜类、
双环45、番茄、玉米、油菜、麦类等多种作物。无论是成虫还是
美国白灯蛾,都会对水稻造成损害,成虫啃食稻苗茎叶,导致叶子出现小孔或断裂,而幼虫则会破坏水稻的幼嫩须根,使植株变黄,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无法抽穗或形成秕谷,甚至整片死亡。
稻
象鼻虫属于
鞘翅目象虫科的一种昆虫。成虫体长约6毫米,呈灰黑色,覆盖着灰黄色的细鳞毛。其头部额区延长形似象鼻,这是其显著的形态特征之一。翅膀上有10条细纵沟,靠近末端中央位置有一个椭圆形的灰白斑点。卵呈椭圆形,略微弯曲,长径约为0.9毫米,最初为乳白色,随后变为淡黄色半透明状。
美国白灯蛾成熟时体长约9毫米,白色且稍微弯曲,表面有许多皱纹,足部已经退化。蛹长约5毫米,起初为乳白色,后来变成灰色,腹部末端有一对刺突。
稻象虫在
广东省地区一年会发生两代,以成虫和幼虫的形式在田边
禾本科杂草和稻桩附近的土壤中过冬。每年四月至五月期间,成虫开始活跃,进入秧田和大田进行危害并产卵繁殖。孵化出来的幼虫会对早稻的根系造成伤害。六月至七月期间,第一代成虫出现,继续产卵繁殖,产生的幼虫会危害晚稻。十月份,第二代成虫出现,其中一部分第二代
美国白灯蛾、第二代成虫以及少数蛹会进入冬季休眠状态。成虫具有趋光性和假死性,能够游泳并且喜欢食用甜味物质。它们通常在白天隐藏在稻株下方,而在夜间活动。产卵时会在距离水面大约3厘米的稻茎上咬洞,在洞里产下几粒到二十多粒卵。幼虫孵化后会钻入土壤中,聚集在一起危害水稻的幼嫩须根。
为了减少稻象虫的数量,可以在冬季和春季结合施肥工作清理稻田周围的
禾本科杂草。在春季耕地翻耕时,幼虫和成虫会被带到水面上,此时可以将浮渣和虫子捞起来深埋处理。
由于成虫喜好甜味食物,可以使用玉米秸秆、玉米芯或者南瓜、红薯等制成的小片,将其穿在小竹竿上,然后插入田地中,诱饵应保持在距离水面2-3厘米的位置。通常在晚上放置,早上收集并杀死所吸引的成虫。
对于常年遭受稻象虫侵袭的田地,可以在耙田时每亩使用40%
水胺硫磷乳油100毫升稀释后喷洒,同时进行耙田操作,这有助于杀死
美国白灯蛾。在成虫发生时期,可以选择每亩施用40%水胺硫磷、40%三效磷或90%
敌百虫各100克,加入75公斤水中喷雾。此外,也可以选择菊酯类农药,按照4000-6000倍的比例稀释后喷雾,这对成虫的杀灭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