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故道
1998年发现于安徽淮北的遗迹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始于公元605年。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离开京都长安,到洛阳市考察。605年即力排众议,下令着手两项重大工程:一是将首都由长安迁往洛阳;二是征调民工百万,由杰出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开凿大运河。主要是开通通济渠永济渠
隋唐大运河故道重见天日
1998年,濉溪县南部的宿州市——永城公路正在紧张的施工中,当公路修至铁佛镇柳孜集村(现属百善镇)时,有一段路需要从热闹的集市穿过。当地农民在拆除房屋时发现屋基下有摆放整齐的一块块条石,这些条石对于搬迁的农民用于新房的建造无疑是件好事。于是一块又一块的条石被挖出来,但取了一层又一层,总是取之不尽,这让村民们感到不可思议,一时传言四起。
濉溪县文物管理所得知此事后,迅速向省文物局做了汇报。省文物局立即责成省考古所对柳孜石砌体进行调查,1999年5月4日,由省市县三级文物部门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驻柳孜集,由此揭开了震惊国内外考古界的柳孜大运河码头遗址的神秘面纱。
据清光绪《宿州志》载,明代之前柳孜是个大镇,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仍存刻有“柳江口码头”的石碑。大诗人白居易游运河,留有“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柳”等名句。而一提“隋堤”,当地老百姓都知道是这条大运河,即史书上说的“通济渠”。不过由于缺乏物证。这条只留有堤坝残痕的河道是否是隋炀帝首开的通济渠一直没能定论。
联合考古队经过仔细勘察,决定把发掘区定在古运河故道的南侧,在柳孜遗址的东西两边各选一个点进行发掘。一号发掘点很快便发现石构建筑遗址。
“为了保证发掘不出任何偏差,我们冒着高温,一次一次地修正发掘方案。几天的功夫,一座东西长14.3米、南北宽9米、高5.5米的石砌构物便重见天日。但是更奇特的是在构物基础的西部,竟发现了两艘保存完好的木质沉船,而沉船的东半部却叠压在构物之下。”谈到当年发掘时的情景,淮北市博物馆的杨建华仍然感到兴奋,“大家一致认定石砌构物就是一座运河码头,这种在沉船上建造码头的方法,在国内考古史上还从未发现过。”
随后,考古队又在二号区发掘出几艘沉船及大批精美的古陶瓷器,出土瓷器几乎涵盖了当时全国著名的寿州窑遗址、古州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定窑、建窑、越窑、肖窑、长沙窑、均窑等十几个窑口。仅釉色就有黄、青、白、黑、白底黑花、酱色等8种以上。也有少数印花、划花、刻花、三彩、窑变、点彩和队贴等装饰。古代各地名窑如此集中出土,非常鲜见。
在联合考古队历时200余天的发掘中,发现宋代货运码头一处,唐朝沉船8条,大量唐宋时期的陶瓷器皿。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常委副局长郑欣指出,这次发掘所获是我国大运河考古最重大、最有成果的发现,其意义在于:一是确认了隋炀帝开凿通济渠的流经路线;二是进一步证明了隋唐大运河是古今中外的奇迹之一,它和长城一样,无愧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象征;三是为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瓷器出口外运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柳孜码头遗址随后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已得到妥善保管和保护,淮北市濉溪县两级政府正在积极运作柳孜遗址的保护、研究、开发、利用等工作,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我省宿州境内的隋唐大运河遗址,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抢救性发掘,目前已经结束。此次发掘累计考古钻探面积2万多平方米,发掘遗址面积600平方米,清理发掘水井4眼、墓葬1座、灰坑1个,出土各类文物标本1400余件。昨日上午10时,精选的500余件隋唐大运河出土文物,在宿州市首次盛大集中展出,面对如此丰富的考古成果,来自全省各地的众多专家,纷纷称奇。运河结构重见天日。商丘市境内的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
10月31日,商丘市文物考古工作组经过近两个月的实地考察,隋唐大运河商丘段的考查终于有得到界定,确定隋唐大运河的一码头处于古宋乡辖区内的叶园村武庄,这一历史考究对隋唐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对商丘文物的研究势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隋唐大运河故道商丘段自睢县进入我市,途经睢县、宁陵县梁园区睢阳区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市,最后进入濉溪县,在我市境内全长199.7公里。鉴于隋唐大运河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06年6月,国家文物管理局直接将隋唐大运河指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把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名单。今年7月13日至8月4日,市文物管理局对隋唐大运河故道商丘段进行了考古勘探调查工作,从而基本掌握了大运河故道商丘段的位置走向和长度,探明了运河故道局部河堤、河床情况,并且大致标出了运河码头、桥梁分布点。
隋唐大运河商丘段保存相当完整。据商丘市文物局向记者提供的资料,2007年盛夏勘探、调查取得的成果有:一、基本上掌握了隋唐大运河商丘段的位置走向,探明了大运河商丘段的长度,绘制出了隋唐大运河商丘段故道图。二、探明了大运河故道局部河堤和河床情况。隋唐大运河河堤土质为较硬的黑灰色花土,夹杂灰色硬胶泥土、砂、石粒等。河床内基本为纯净的细黄沙土,沙土细而均匀。三、发现了一大批有价值的遗迹、遗物,出土了唐宋时期的一些瓷器及瓷器残件,整理了运河故道沿岸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商丘市文物局已经制订出隋唐大运河故道下一步的工作方案,并正在修订隋唐大运河的考古调查及保护方案。有关隋唐大运河故道的勘探、保护、“申遗”的具体规划有望在近期完成。
隋唐大运河
大运河的形成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隋灭陈之战完成中原地区统一,继隋炀帝杨广即位,为巩固国家统一,更好的控制江南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物资
为中央政府掌握,更由于隋中央政府对江淮经济的依赖,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通济渠公元605年开凿。分东西两段:西段自今洛阳市西郊引南洛河和谷水入隋唐大运河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引黄河后,循汴河(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市、宿县、泗县入淮河。永济渠公元608年开凿。利用沁河、淇水、卫河水源,引水通航至天津市,继溯永定河通涿郡(今北京)。   610年,继开江南运河。开通镇江市至杭州段,长400公里。这样,从首都洛阳到扬州市、到浙江杭州全长1700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畅行无阻。至此,以首都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并通过沟和江南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杭州市(今杭州),主航道全长2700公里,沟通中原地区南北和东部、中部的水运大动脉已经形成。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隋唐大运河故道重见天日
隋唐大运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