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是叶圣陶1922年6月7日创作的中国现代童话,刊发于《儿童世界》杂志第五卷第一期。收录于短篇童话集《稻草人》,于1923年11月出版。
《稻草人》这篇童话描述了有一个老妇人,她的田里有个稻草人,稻草人为她看守稻田,然而,
飞蛾类在稻叶上产下了卵,老妇人却未能及时察觉。肉虫把稻子全吃了,稻草人试图警告老妇人,可老夫人不知道。稻草人还看到了渔妇和鲫鱼的困境,却因自身能力的限制而无法伸出援手。最终,稻草人因内心的痛苦和无力感而倒下的故事。
2022年4月26日,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公布了“2021年度最受欢迎的十大作品榜单”,《稻草人》上榜。
创作背景
郑振铎主编的《儿童世界》周刊创刊于1922年1月,叶圣陶从这本杂志创刊起即陆续发表童话,至翌年汇成他的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
中国古代有写到儿童生活的文学(如《
红楼梦》),有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如《
西游记》和
杨万里的诗),但没有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而“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家编集子,一开始并不注重分类,如俞平伯的散文集《
燕知草》中,就不仅收他的散文,也收入不少诗词歌谣,同时还收了书法、摄影等。在这样的历史与时代氛围中,叶圣陶自觉地写出一大批专为儿童阅读的童话作品,且为此倾尽了自己的努力,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把
儿童文学独立出来了,有了自己的疆域和价值体系。
叶圣陶的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的第一篇是《小白船》,写于1921年11月15日,叶圣陶写童话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在此之前,受到
五四运动的影响,格林、
安徒生、王尔德等作家的童话陆续被介绍到中国。作为小学教员的叶圣陶,对这种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形式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受到郑振铎先生的鼓励,开始为《儿童世界》周刊供稿。他连续创作了半年多,最终完成了《稻草人》这本童话集,共包含23篇童话,全部在《儿童世界》上发表。
郑振铎和《儿童世界》周刊对催生叶圣陶的《稻草人》这本专为儿童创作的作品集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这也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这一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样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和推广。尽管叶圣陶之后暂停了童话创作,但他的作品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叶圣陶写作《稻草人》之际,中国内则诸侯割据,外则列强环伺,尤其日俄,皆虎视眈,欲将中国一口吞入腹中。
出版信息
内容情节
《稻草人》这篇童话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
稻草人被放置在一片稻田中,任务是守护稻子不被鸟儿啄食。它目睹了老妇人的稻子被
飞蛾类吃光,清楚地看到蛾子在稻叶上产下卵,然后孵化成幼虫,将稻子吃得精光。稻草人内心焦急,它想告诉老妇人,提醒她采取措施,但无奈它只是一个稻草人,没有声音,无法发出任何警告。稻草人又看到了河边的一个渔妇,渔妇为了生计,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去捕鱼。而她的孩子则坐在河边,渴望着能够喝到一口茶水,孩子干裂的嘴唇和乞求的眼神让稻草人深感同情。它想为孩子倒一杯茶水,但它同样无能为力,因为它没有手臂,无法动弹。紧接着,渔妇从河里捞出了一条鲫鱼,放进了旁边的木桶里。鲫鱼在木桶里挣扎着,试图跳出这个狭小的空间。稻草人看到了鲫鱼的痛苦和挣扎,它内心充满了同情。它想告诉鲫鱼,渔妇会救它,但它仍然无能为力,只能在一旁默默地注视着。稻草人还目睹了一个被丈夫卖掉后跳河自尽的妇女的悲惨命运。妇女的哭泣和无助让稻草人感到深深的悲哀和愤怒。它想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想伸出援手,但它只是一个稻草人,无法采取任何行动。这些悲剧让稻草人的内心充满了内疚和无力感。它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意义,觉得自己无法为这个世界带来任何改变。最终,稻草人在这种纠结和痛苦中倒在了田地中间,与这片土地上的悲剧同眠。
人物角色
参考资料
作品特点
思想主题
田园是叶圣陶现实风格小说与童话的创作母题之一,叶圣陶对于田野上不同故事的幻想编织,有不同的思想理路。从热爱田园、审视田园,再到对田园失去信心,叶圣陶对于田园的感情,经历了一个从饱含希望到彻底绝望的过程。童话《稻草人》展现的就是一个无论如何都难以拯救的悲哀田园。稻草人不只是无力的知识分子的象征,在文本中,稻草人的主体形象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宗教色彩,他想救助人间一切忍受着生命煎熬的劳苦大众,却无力改造这一切。在听到木桶中卿鱼的哀求时,稻草人曾说:“我是个柔弱无能的人哪!我的心不但愿意救你,并且愿意救那个捕你的妇人和她的孩子,除了你、渔妇和孩子,还有一切受苦受难的。”叶圣陶认识到,依靠个体的力量自救于危急的社会,这样的实践其实阻力重重,在黑暗的外部世界夹击下,依靠自身进行自救与救人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神话。
艺术特色
隐喻象征
稻草人有着救世的强烈愿望,他想唤醒人们、救助人们,但作为一个不能言语不能行动的偶像,他和旁观者一样,只是苦难的见证者,而对于改变现实并没有任何能力,当悲哀的现实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内心的爱与同情,只能让他徒增歉疚与自责。
现实主义
在《稻草人》之前,面对黑暗的社会情状,叶圣陶在所建构的文学空间中对于未来还是抱有幻想与希望,童话《稻草人》宣告了作者田园理想的破灭。作者进一步认识到底层人民无论如何都难以抓住幸福的缰绳,苦难命运一代又一代在田野上上演的历史事实。“五四”后,田园的美好象征意义几乎在叶圣陶笔下消失尽,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惨痛的现实景象。在童话与儿童小说创作中,作者不再一味地寄希望于回归田园,田园不再是作者寄予乌托邦想象的理想空间,田园同样被赋予了更多的批判现实、揭露丑恶的意义。
也是从《稻草人》起,叶圣陶后期的创作童话逐步放弃了对个人力量的呼唤,放弃了爱与同情的创作路线,而越来越寄希望于集体的觉醒与行动,来解决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依靠大众、希冀行动的力量,成为叶圣陶后期现实风格童话创作的思想路线。从大的方面讲,这与大革命失败、五惨案、
新文化运动的落潮给叶圣陶精神的影响与打击有重要关系。复杂动荡的外在局势,让作者越来越认识到依靠个体的力量难以完成对社会的改造,必须毫不含糊地对压迫者进行顽强的反抗,通过集体坚决果断的行动才能换来生存的权利与空间,才可能获得胜利。
作品影响
行业影响
1923年童话集《稻草人》出版,宣告了中国现代
儿童文学的真正诞生。童话集《稻草人》为叶圣陶在儿童文学事业上迎来了极高的声誉。以童话为代表的叶圣陶儿童文学创作,承接与延续了
文学研究会的文学理念及理想,将具有写实风格与批判精神的创作手法引向了儿童文学,将真实的人生与社会展示给儿童,发展了儿童文学参与现实、反映人生的现实品格。
重要获奖
2022年4月26日,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公布了“2021年度最受欢迎的十大作品榜单”,《稻草人》上榜。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稻草人暗喻了像叶圣陶先生一样有心想做一个来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人。但因为自己的力量微薄,无法成功,无奈之下他们只得眼看着人民受苦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老妇人和那条鱼的悲惨遭遇恰恰反映了社会上
统治阶级剥削老百姓的粮食财产,甚至于将他们逼上绝路。(
荆楚网 评)
《稻草人》给中国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之路。《稻草人》以稻草人的视角观照现实世界中那些不美好的人生,让人深深感受到徒有心而无力改变的无奈。(
鲁迅 评)
《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叶圣陶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 评)
《稻草人》通过稻草人在一个夜晚看到的三个妇女的不幸遭遇,揭露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王文英 评)
负面评价
稻草人是一个夜间的旁观者,它可以把一切看在眼里,于是,它看见孤苦无依的老太太死了丈夫和儿子,眼睛也快瞎了,好容易盼来了稻子的好年成,虫灾却又来了;它看见渔妇的孩子得了重病,想喝水却不能,渔妇一心打鱼,自己累垮了,打到的鱼也干死了;一个女人因为要被赌棍丈夫卖掉,连夜跑到这里,跳河了..……..最后,稻草人自己也倒在了稻田里。这样的构思,其实是把人间惨祸集中到一起,全堆在读者的眼前。这些惨祸没有相互间的关联,只给人以一种同时发生、处处发生之感,以说明世间黑暗已到了如此地步。这不像是文学作品,而更像一种宣传材料.一种类似说明世界末日来临,百姓不得不反的宣示。社会确实有黑暗,文学也确实不能光写世外仙境,但不能靠人为的堆砌(这种堆砌正是那一时代"意图伦理"的文学体现), 而要细心地、真实地理出黑暗的由来、黑暗的特质,要有真实的发现才行,这应是*父爱型"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如只是一味渲染其黑,以为写得越黑就越好,则只能沦为一种图解,这就明显违背了文学认识的本义。(原《
文汇报》“笔会”主编
刘绪源 评)
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
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07年,考入
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
春宴琐谭》。1928年,发表长篇小说《
倪焕之》。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