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竹森,生于1964年,是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研究员,目前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担任职务。他的研究领域涵盖金属矿产矿床地质、矿床地球化学以及区域成矿规律等。
教育背景
杨竹森的教育背景丰富,他在1986年获得河北地质学院学士学位,专业为地质矿产勘查。随后,他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深造,分别于1995年和1998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分别为遥感地质学和成因矿物学。2000年12月,杨竹森完成了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的学习,专注于矿床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
工作经历
杨竹森的职业生涯始于1986年,他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省部级以及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2001年起,他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此期间,他发表了7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14篇,并合作出版了一部专著。他还获得了多项部级科技成果奖项。
主要成就
国家级项目
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青藏高原南部大陆聚合与成矿作用”课题4“青藏高原南部碰撞造山成矿系统发育机制”(2011CB403104)(2011-2015),负责人。
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课题7“巨型矿床形成保存及资源潜力”(2009CB421007)(2009-2013),参与者。
3.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课题4“西藏冈底斯铜、金多金属资源评价新技术研究”(2006BAB01A04)(2006-2010),负责人。
4.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课题8“三江北段铜、铅锌、银矿床成矿规律及勘查评价技术研究”(2006BAB01A08)(2006-2010),参与者。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红土化过程中铂族元素的迁移富集及成矿可能性研究”(40473015)(2005-2007),负责人。
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2002CB412600)(2003-2007),参与者。
7.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西部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8“西藏雅江西段铜金锑矿产资源评价与新技术方法示范研究”(2003BA612A08)(2004-2005),负责人。
成果奖励
杨竹森在其职业生涯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包括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以及部级优秀图幅奖2项。
代表作品
杨竹森在国际和国内的重要地学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包括以下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
1. Zhusen Yang, Zengqian Hou, Xiangjin Meng, Yingchao Liu, Hongcai Fei, Shihong Tian, Zhenqing Li, Wei Gao. 2009. Post-collisional Sb and Au mineralization related to the South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Himalayan orogen. Ore Geology Reviews, 36 , 194-212.
2. 杨竹森, 侯增谦, 高伟, 王海平, 李振清, 孟祥金, 曲晓明. 2006. 藏南拆离系锑金成矿特征与成因模式. 地质学报, 80(9): 1377-1391.
3. 杨竹森, 侯增谦, 蒙义峰, 曾普胜, 李红阳, 徐文艺, 田世洪, 王训诚, 姚孝德, 姜章平. 2004. 安徽铜陵矿集区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时空结构. 矿床地质, 23(3):281-297.
4. 杨竹森, 侯增谦, 蒙义峰, 王训诚, 曾普胜, 田世洪, 姜章平, 姚孝德. 2002. 安徽铜陵矿集区流体系统与成矿. 矿床地质,21(增刊):1080-1082.
5. 杨竹森, 高振敏, 李胜荣, 罗泰义, 李红阳, 饶文波. 2001. 红色粘土型金矿成因矿物学特征. 现代地质, 15(2): 216-221.
6. 杨竹森, 高振敏, 罗泰义, 陶琰. 2001. 滇西菲红超基性岩风化壳中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矿物学报, 21(4): 625-630.
7. 杨竹森, 高振敏, 罗泰义, 李红阳, 饶文波. 2001. 黔西南老万厂红色粘土型金矿矿物特征及其意义. 矿物学报, 21(2): 239-245.
8. 杨竹森, 高振敏, 饶文波, 李红阳, 罗泰义, 顾俊生. 2000. 滇西上芒岗红色粘土型金矿成因研究. 矿床地质, 19(2): 97-104.
9. 杨竹森, 李红阳, 高振敏, 王志敬. 2000. 胶东北部超高品位金矿黄铁矿热电性研究. 矿床地质, 19(4): 307-314.
10. 杨竹森, 高振敏, 李红阳, 丁振举. 1999. 祁雨沟金矿自然金晶体形态和微形貌的生长动力学研究. 矿物学报, 19(4): 475-482.
11. Yang Zhusen, Li Hongyang, Gao Zhenmin, Luo Taiyi, Rao Wenbo, Ding Zhenju. 1999. Gold redistribution in Shangmanggang red-clay gold deposit,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4(suppl. 2): 214-216
参考资料
杨竹森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