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笼
冬天的一种取暖工具
福建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两广、四川省等地在冬天的一种取暖工具。外部用竹篾编织的花篮状笼框,内部为泥土烧制的盆状容器。使用时添加炭火,可做烤火,烘干衣服等作用。
结构材料
闽东、粤西、赣东抚州地区、赣州市等客家农村冬天特有的一种取暖工具:内有一个类似花盆形的瓦盆器具,外侧用竹片编织成灯笼形状,并在外侧中间位置加一弯形手柄牵引,冬天的时候可以在内瓦盆里加入烧红的火炭,以便取暖之用,故而得名。是冬天农村家里必备的生活用品。
使用材料:泥烧制的瓦盘(也有用铁等金属盘),竹篾(带外皮的竹片)。
外观:类似花蓝和灯笼的一个结合体,低部像花蓝。中间像灯笼,上面是一孤形
把手。
实用文化意义
实用意义
冬天取暖,梅雨季节拱干衣物。每到冬天三九天,连续霜冻,气温骤降时,山区客家老人常抱着火笼御寒。火笼的外形像缩小了的圆柱形花篮,通体用光滑的竹篾织成的身子,里面是陶土制的大钵,或者是个铁质的钵,用来盛木炭等取暖的东西。配上弯弯的拱桥状的柄,盖上圆铁丝编织的盖子。编外壳是篾匠师傅的细活儿,编好的火笼绝对称得上是一件上好的民间手工艺品。
火笼不仅可给人取暖,还可以当“烘干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衣服没办法晒干是小事,可小孩的尿布没得换洗是不行的,妈妈们会拿出所有的火笼来烤尿布,又烘干又杀菌,是妈妈的好帮手。火笼不断地被使用,怪不得每个火笼的表面都是油光发亮。火笼就这样最大限度地发热,成为农民朋友的至爱。
文化意义
在闽地,火笼,在旧时是取暖器,现在是婚礼上的必备品。在永泰县,女儿出嫁时,家人要准备一个火笼,里面放两包炭。由儿子送女儿出门,再拿回一包炭。意思是,女儿把自己家的火种带到了男方家里。现在火笼渐渐消失在闽地人民的视野,只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习俗、语言中。闽东俗语“疼你六月火笼”就是很好的证明
手艺好的篾匠师傅还能在外壳上编上一些诸如“年年有余”、“风调雨顺”、“白头偕老”、“恩恩爱爱”之类的吉祥话,以图个吉利,使原本普通的取暖工具增添了不少文化的内涵。“火笼”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有沈约的《咏竹火笼诗》为证,其中写道:“覆持鸳鸯被,百和吐氛。忽为纤手用,岁暮待罗裙。”火笼,古人又称之为“薰笼”、“穹笼”。
参考资料
文史记忆 | 儿时的火笼.浙江新闻官网.2023-12-22
目录
概述
结构材料
实用文化意义
实用意义
文化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