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崖墓
东汉时期的墓葬形式
汉代崖墓,中原地区东汉时期在崖壁上开凿洞穴放置棺木的墓葬形式﹐分布于四川省湖南省江西省贵州省等地﹐以四川地区最多。崖墓盛行於公元2世纪﹐蜀汉时已趋衰落﹐至南北朝时则成为尾声。
建筑分类
根据悬棺之谜平面特征及规模可分为三类﹕
单室墓。仅有一个墓室的崖墓﹐一般深为3~5米﹐宽1.5~2米﹐高约1.7米。单室墓数量较多﹐形制简单﹐为当时平民阶层的崖墓形式。此外﹐尚有在单室墓一侧或两侧设耳室﹐亦作置棺之用。有的单室墓还在墓壁上凿出壁龕和灶台。1959年在四川省新津区牧马山发现的第13号墓即属此类。
重室墓。比单室墓多一个前室﹐是当时宅第“前堂后室”布局的反映。墓室的大小同单室墓差不多﹐后室为置棺处。如牧马山第17号墓。重室墓也有带耳室的﹐耳室一般设在后室的一侧或两侧。墓中耳室较多的﹐是族葬的表现。
前堂后穴墓。此类墓规模较大。特点是入口部分有一较高大的享堂﹐后部开凿1~4个墓穴不等﹐而以前堂双穴为多。墓穴多由重室墓组成﹐多附有耳室。墓的宽大前堂﹐把后部并列的墓穴统一起来﹐为供整个家族祭奠之用的墓祠﹐故前堂全部敞开﹐或立1~2个石柱。如四川省乐山县白崖第 45号墓,宜宾市黄伞溪崖墓等。这种后部墓穴并列的方式﹐是受悬棺之谜深度的限制﹐也是多墓穴要求的结果。有的前堂后穴墓还采取分期建造﹐为后代留出开凿墓穴位置。
崖墓构造
崖墓的形式﹑平面布置﹑立面﹑细部直到墓室的内部布置都仿尘世的住宅﹐如重室墓分前后室﹐象征人间住宅的前堂后室。入口处的墓门仿宅门的木构造在石崖上雕出柱子﹑斗栱﹑飞檐。有的在门旁还雕有门阙。此外墓室内壁面有隐出的仿木构件﹐如有的将墙面划分成方块示意外露的木墙骨﹐壁面上部刻隐出的斗﹐有的在墓室和耳室间﹐以石柱斗栱分隔成两个空间。还有在墓室壁面凿出壁龕和灶台等世人住宅的常用物。从这些可以了解到汉代木构建筑的概貌。
考古发掘
2014年9月7日下午,在内江市隆昌市元咀村上坟坝,修建村级公路工人正挖地时,发现一座距今近2000年的东汉崖墓,并出土了陶俑、陶罐等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出土文物中一只憨态可掬的“萌宠”——陶狗备受关注,在此之前,隆昌曾出土过陶猪、陶鸡,陶狗的出现尚属首次。
2014年9月9日,内江市文物管理部门派专家会同隆昌县文物管理所专家勘验,依法进行了抢救保护性发掘,确定为东汉崖墓。当天的发掘工作从上午11点持续至下午4点结束,发掘出了6米长,高2.7米,宽3.2米的墓室,墓室左右两边各有两个位,正壁也有一个,5个龛位以及通往主墓室的甬道保存基本完好。
在出土的文物当中,除了有陶罐的残片外,还有较为常见的东汉陶俑,出土的一只陶狗备受关注。陶狗四肢短小,耳朵呈三角形,嘴巴略微张开。以前隆昌市曾出土过陶猪、陶鸡,现在出土的陶狗和这座东汉崖墓的发掘,为研究丘陵地区汉葬文化、风俗习惯等提供了更为详实的资料。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建筑分类
崖墓构造
考古发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