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子甲是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一种金属甲,简称锁甲,又称环锁铠。
锁子甲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根据考古文献得知,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生活在
黑海北岸的古代
斯基泰人是锁子甲最早的发明者。锁子甲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锁子甲在唐代极为盛行,当时还被列为13种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仍有沿用。
简介
锁子甲,也称作链甲(chain armor,chain mail),但有别于链甲,有时简称为“锁甲”,是一种在铁器冷兵器时代出现的铠甲。
十字军东征时,相对普通乡民组成的十字军步兵而言人数稀少的贵族骑士们几乎都披挂 锁子甲。其重量大约13公斤
用细小的铁环相套,形成一件连头套的长衣,罩在贴身的衣物外面。所有的重量都由肩膀承担,可以有效的防护刀剑枪矛等利器的攻击,主要的作用还有对弓弩的防御,但威尔士长弓和中国各种弩、
中亚民族
弓箭、鞑弓、满洲弓等等还是可以侵彻贯穿锁子甲。最大缺点是柔软,锋利的剑猛地刺过来,就很难抵挡,如果是
流星锤、
铁蒺藜骨朵这些重型武器大力砸下来,锁子甲就失效了。制作相当复杂繁琐,造价高昂。一般来讲,铁环越细小防护性能越好,每个铁环都要焊接相连,工作量可想而知。,越细小的铁环自西方只有贵族和王侯才能拥有。
制作
锁子甲的制作相当复杂繁琐,以12世纪的铠甲作坊为例,首先,需要量体裁衣,毕竟铠甲其实就是金属制的服装,特别是软甲类;一个熟练的铠甲师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裁缝。由于对铠甲的大量需要,基本上一件铠甲必须在一个星期内完工,因此铠甲作坊必须由好几个师傅分工制造:锁链甲是由直径在2毫米左右的
低碳钢丝,加热后煅打扭曲成直径1厘米左右的
圆环,并且敲打成宽3毫米左右的扁环,在环的两端冲出直径1毫米左右的小 眼(一般为一眼,也有两眼,三眼的很少见),互相套住之后,用一毫米直径的
铆钉连接起来。铁环环环相扣,有时配合更小铁圈以转折所需之造型,适合人体穿著及活动。
做铠甲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因此一个铠甲师傅一天内能完成10到20厘米见方的一块“铁布”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在锻造出按制衣的方法画出的裁剪图上规定形状尺寸的铁布后,再由大师傅精心地用铁环连接每一个部分;为了活动方便,铠甲一般比设计的略大一点点。然后在领口,袖口等地方包上皮革,防止挂伤衣服和皮肤,一件铠甲就完工了;锁子甲造价11、12世纪时一名
骑士的全套装备价值相当于一个小型农场;铠甲师傅在
中世纪的农奴制度中,也是能够和牧师平起平坐的上等平民,受到普遍的尊敬。
特点
锁子甲是由 许多铁锁片拴紧而成的一种铠甲,一般为上身铠甲,上能护肩臂,下至护膝。铁索片的大小和硬币差不多,把诸多铁锁片密集拴紧在一起的锁子甲,对冷兵器有强的防护能力。
锁子甲的最大优点是,相对于皮甲,其防护性更强,且透气性好,而且比板金甲要轻便灵活,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还可按需要于其他铠甲并用,以增加防护范围和强度。其缺点是制作昂贵,保养困难,因为铁环容易生锈,所以忌水,潮湿的环境也容易使其生锈,甚至断裂。用打击武器猛劈力砸,穿着锁子甲一样难以幸免。
清洗方法
锁子甲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会沾上泥土、汗渍、铁锈等脏污,不清洗可是很不舒服的事情。而锁子甲的清洗与普通衣服不同,不是用水,而是用细沙。洗涤的方法是,将一个大木盆里头放上干净的细沙,然后把锁子甲放进去,用一根长木棍反复的捣、揉,即可让锁子甲光亮如新。
发展
影片《天国王朝》中
奥兰多·布鲁姆饰演的
巴里安身着锁子甲。公元前6世纪时,
凯尔特人就已会用小铁圈来编织铁链衣,作为战争或比武时护身之用(一说是
黑海北部的
斯基泰人首先发明了锁子甲)。虽然5世纪时已经出现了由粗大的铁
圆环互相连接而成的铠甲,但是巨大的空隙使得它的实用性并不高。在那些文明程度更高的民族中,士兵身上穿着的是防护性更好的整片铠甲。
青铜的胸甲和青铜的大盾,是希腊重装步兵的象征和自豪;在
马其顿王国征服之后的
希腊化时代,各国的步兵基本上都以胸甲和鳞甲为主要装备。对罗马人而言也是一样:早期的
罗马军团,样式仿照
希腊军队建成,贴在布上的 鳞甲之类的铠甲是罗马士兵的主要防具。就防护力而言,锁子甲的防御效果并不比鳞甲强;但锁子甲比鳞甲更为轻便,因此不仅蛮族使用,罗马的军官们也接受了它。
另外,由于长时间被
太阳照射,铠甲发热易灼伤皮肤。为此,
骑士们都在外面罩上缝有红十字
纹样的白色长袍,头上的圆筒状铁盔上开着横条视孔和用来呼吸的小圆孔。14世纪以后,为了提高锁子甲的防御力,在胸、臂和腿等容易受到攻击的部分,增加了钢铁板金护甲。这些护甲成为日后盛行欧洲的板金铠甲的前身。头盔也由圆筒状换成尖锥形。
山文锁子甲
山文锁子甲也是锁子甲的一种,然而并不像其他锁子那样成圆环相扣,山文甲的锁子呈三角形,三个角都有个扣结,扣与扣相接,连成一片便是锁子甲。
山文锁子甲大概出现与
隋唐,顾名思义,是指甲片形状如汉字的“山”字。札法十分独特,为“错札法”。即通过甲片与甲片互相枝杈咬错成甲。据说如果甲片制造精巧划一的话,制成全甲甚至不需一个甲钉,不需一缕丝线。
山文甲自
唐朝引入中国后,逐渐被广泛应用,成为宋明时期常见的甲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可算作中式
甲胄的典范,西方人称为“中国之星”,日本人称为“唐纹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