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希夫,
宁城县人,1946年参加内蒙古文工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3月于喀中旗蒙和
乌苏市(即2011年时的
河北省平泉县
蒙和乌苏蒙古族乡)参加冀察热辽军区革命队伍,先在内蒙古自治学院学习革命理论,后分配到自治学院所属内蒙古文工团作宣传工作并兼任演奏员。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始从事
音乐创作,经常赴冀察热辽军区各部队及战斗前线宣传演出。土改运动中,一边发动群众,一边坚持文艺创作活动。
一个优秀的民族音乐家是一个时代心声的表达者,作为
新中国成立后的
蒙古族第一代作曲家和音乐指挥家,德伯希夫的突出成就在于他创造和丰富了在蒙古族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时代音乐,他把合唱这种曲式引进了蒙古族音乐的殿堂,创造了许多被人们久唱不衰的经典曲目。
德伯希夫在
音乐创作上有他自己的可贵个性和风格,他在传统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其他
民俗音乐的长处,创造了具有独特生命力和时代感的蒙古族音乐作品,成为音乐界不可多得的经典和精神财富。在多年担任
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领导期间,德伯希夫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为培养新一代接班人和艺术人才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可以说他识才有眼,育才有法,护才有方。德伯希夫的艺术业绩已载入《中国名人集》、《中国少数民族英才录》、《中国音乐家词典》、《中国艺术家词典》等多部
专集。
德伯希夫在创作上一贯主张要在蒙古族音乐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事实上,德伯希夫的每一部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曲调优美动听,新颖感人。60多年来连续创作了300多部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作品,包括大型合唱曲6部,中型合唱曲3部,还有舞剧、
歌剧、音乐作品等。先后出版了蒙汉两本歌曲选集,其中有10部作品获奖,另外还获得过音乐指挥奖励。合唱作品占其作品的多数,德伯希夫的作品受到首都专家和国内外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
各族人民心连心》(合唱曲)、《牧民的伙伴》、《
红旗颂》、《心上的人》(女声合唱)、《草原盛开萨日楞花》(女声合唱)、《我的草原家乡之歌》(女声合唱)、《龙梅》(
民俗音乐改编女声合唱)。六部大型合唱《鄂尔多斯之歌》、《骑上骏马送姑娘》(清唱叙事大合唱)、《猎人与金丝鸟》(舞剧)、《草原儿女》(舞剧)、《白云敖包颂》(独唱)、《绿色长城交响大合唱》等。
上述作品不仅是
内蒙古自治区内外艺术团体演出和保留节目,有些作品已向国外交流,并成为中央音乐院校的教材,还灌制成唱片多年播放。特别是《
各族人民心连心》这首合唱曲,旋律曲调既具民族风格、又有所创新。这首创作歌曲正因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雅俗共赏的特点,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演出后,不久就传遍了内蒙古。经《
人民日报》、《
内蒙古日报》刊登和推荐,又由中央文艺团体演唱,并在全国首届业余文艺汇演时由200多名各族演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开幕式上集体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和交口称赞。从此,这首歌成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电视台坚持多年的开台始播曲,在内蒙古各族人民中家喻户晓,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大型演出和盛事集会时首选必播的合唱曲目之一。这首歌在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鼓舞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祖国等方面起到了具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曾任
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三、四届常务理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二、三、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合唱指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全国
文代会代表、内蒙古文联委员、内蒙古合唱学会理事长等职。
德伯希夫同志是一位杰出的
蒙古族艺术家,他平易近人,为人正派,作风严谨,两袖清风。德伯希夫同志的一生,是为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艺术事业追求奉献的一生,是为弘扬蒙古族文化执着实践的一生。德伯希夫同志对内蒙古的民族音乐事业,特别是对民族合唱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推崇和赞扬,他的创作曲目和
声乐至今回响在广袤千里的
内蒙古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