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扁叶蜂属于
食叶害虫,蔓延快,发生量大,为害严重时可将整株树冠针叶全部吃完,形成枯黄,树木枯死。
松扁叶蜂,
膜翅目扁叶峰科,松阿扁叶蜂,国内分布于
黑龙江省、
山东省、
山西省、
河南省等地,河南省分布于
三门峡市的
灵宝市、
卢氏县,
洛阳市的
栾川县等县市。寄主
油松、
赤松、
樟子松等。以幼虫取食针叶,大发生时针叶受害率达80%以上,枝梢上布满残渣和粪屑,林分似火烧一般,严重影响树木生长。
松扁叶蜂的成虫,雌虫体长13~15毫米,体黑色,具光泽,翅淡灰黄色,透明,翅脉黑褐色;头部
褐色,有6个黄斑;前胸背部隆起呈心脏形,中胸有2个、后胸有1个黄褐色三角形小斑;腹部两侧较扁,黄褐色;雄虫稍小,头部正面和侧面黄色、顶黑色。卵,半月形或舟形,初为乳白色,孵化前变为肉红色。幼虫,末龄体长15~23毫米,头黑褐色有光泽,体灰绿色;臀节特化较扁,两侧有1对须状物。
松扁叶蜂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入土越冬、来年3月中、下旬化蛹,4月上旬为化蛹盛期,中旬可见成虫,下旬达羽化盛期;5月上旬出现幼虫,中旬达孵化盛期,6月上旬幼虫陆续老熟吐丝下垂入土越夏,过冬。成虫多在晴天羽化,常在树冠中、上部活动,产卵子2年生针叶上,单粒散产,一般1针叶1~2粒。初孵幼虫取食当年生针叶,3龄后转移到老针叶上吐丝缀合针叶做虫巢,取食老针叶,食量逐渐增加,可将针叶吃成光秃只留残茬。虫巢内虫粪很多,极易发现。老熟幼虫坠落 地面入土越夏、过冬。入土深度与坡向、土壤结构、覆盖物多少有关:阳坡、土硬、覆盖物多,入土较浅,反之则深【1】。
(1)成虫。雌成虫体黑褐色,头背面近前缘有4个斑块,中间2个较小,两侧2个较大。头顶后缘亦有4个淡黄色斑,中间2个较大,两侧2个较小。触角丝状,基部黄褐色,第1节背面黑色,其余黄褐色。腹部背面中间全为黑色,6~9腹节前缘黑色,其余黄褐色。前足胫节具1个端距。卵为橙黄色,舟形。 (2)幼虫。头部、前胸背板红褐色,腹末节倾斜较扁,边缘卷起,中央有一个“V”字隆起,体末节两侧有一对尾足。蛹为雌蛹棕黄色,长15~19mm,雄蛹浅黄色,长10~11mm,羽化前呈黑色。
该虫1年发生1代,各虫态发育相对整齐。5月中下旬幼虫大量孵化并进入危害期。幼虫危害时间35~40d,6月下旬幼虫老熟下树,在树冠下
土层中越夏越冬。
蛹期14~17d,羽化时蛹体变黑。成虫展翅后,从土中爬出,钻孔圆形,经半天后即能飞翔,交配产卵。成虫多在晴天羽化,多在树冠中上部活动,呈直线飞翔,受惊后有跌落地面飞跑的习性,交尾多在晴天10~16h进行。卵产于针叶背面,先产于老叶上,以后则多产于当年生新叶上,散生。卵期15~17d,幼虫初孵幼虫于针叶基部吐3~5条丝结网,身居其中,半天后开始咬断针叶拖回网内取食,3龄后幼虫转移到当年生新梢基部做巢定居,幼虫受惊有吐丝下垂习性。发生与危害规律此虫发生与林木生长势强弱,林分郁闭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林相整齐,林木生长旺盛,郁闭度大的林分发生轻,反之则重。
白僵菌、
绿僵菌及细菌感染的越冬幼虫死亡率约20%;越冬期鸟类及其他
哺乳纲刨食幼虫,有的树下几乎全部被翻过,绝大部分幼虫被
捕食;黑蚂蚁可取食虫卵,补充
病原菌、保护天敌生物,可增强对该虫控制能力。
华山松、
黑松具有抗虫性,可营造混交林。加强天然次生林的抚育管理,提高郁闭度;对大面积
油松纯林,要营造防虫、防火林带、补种
阔叶树种,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抗虫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