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英文:Yisu Society),位于陕西省
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282号,由
李桐轩、
孙仁玉等人于1912年创立。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社,也是著名的秦腔科班,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
1912年8月13日,李桐轩、孙仁玉等建立易俗伶学社。1912年下半年,戏曲名家
陈雨农加入了易俗社秦腔改革。1917年,易俗伶学社迁址西一路并更名为易俗社,同时易俗社入驻
京剧演出场所。1919年
新文化运动期间,易俗社上演秦腔名剧《三滴血》,是秦腔戏曲改革的重要标志。1924年,易俗社邀请
鲁迅到
西安易俗社剧场看戏,鲁迅并题赠了"古调独弹"
匾额。1926年“二虎守长安”期间,易俗社坚持排演。1930年,易俗社训育主任封至模,开始探索新的思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戏曲理论、戏剧学、心理学等艺术学科。1931年9.18 事变后,易俗社投身革命,以创作抗日、救亡为主的剧目。1951年7月13日,易俗社转为国营剧团。1954年,中国政府的支持下,易俗社开始自我改革。解放后十几年内,易俗社整理创作了八百多出优秀剧目,训练培养了七百多名学生。1979年,易俗社在国庆三十周年时献礼演出《西安事变》,后创作了《白龙口》《卓文君》《冼夫人》《
郭秀明》等。1993年11月30日,西安易俗大剧院举行落成典礼。2009年6月,
西安秦腔剧院完成了事业转企业改制工作,包括易俗社演出分公司等演艺团队。2014年,易俗社成立了西安易俗社文化研究院。2019年,易俗社将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秦腔现代戏《
柳河湾的新娘》拍摄成秦腔首部3D电影;同年,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成立。2023年8月,易俗社推出“易俗社·
梨园夜”秦腔夜游文旅体验项目,力求探索“戏曲+旅游”新模式,开辟“戏曲+”新路径。
民国时期易俗社下设干事部、评议部、编辑部、学校部和训练部五个部。干事部和评议部是行政管理机构,编辑部、学校部、排练部为业务管理机构,一般在社人员为200人左右,是民国时期改良剧社中人员编制最大的剧社。易俗社的组织章程内容主要体现了其“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推陈出新”的办社宗旨和民主共和的管理理念。易俗社培养了数千名创作及演职人员,其中包括
刘毓中、
孟遏云、
肖若兰、
陈妙华、
全巧民等
秦腔艺术大家。易俗社不仅是中国近现代戏剧领域的一面旗帜,还引领了西北乃至中国的戏曲改良风气,更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百年历程的重大时刻,堪称“中华戏曲第一剧社”。2006年,易俗社剧场被列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易俗社被原文化部命名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重点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引领新风
1912年8月13日,
李桐轩、
孙仁玉两位创始人与
王伯明、范紫东、
高培支建立易俗伶学社,拉开了戏曲救国大幕,
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现代剧社挂牌成立。1912年下半年,戏曲名家
陈雨农加入了易俗社
秦腔改革中,同时易俗社优秀教练与优秀的培养机制结合。通过机制,易俗社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因
刘箴俗首次登台以《新女子顶嘴》提倡妇女解放,以及他在本戏《玉梅传》演出中大获成功,被戏迷们成为”虼蚤红”。易俗社逐渐开始在
陕西省的梨园行中崭露头角,与同时期
三意社、尚友社在
西安市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戏曲改革
1913年,易俗社聘请三原人党甘亭为教练。1915年,易俗社聘请
京剧武功教练唐学寅(虎巨)、蔡俊德(原籍
开封市,工
武生)、王小道(原籍
河北省,工
武旦)、刘美贤(原籍开封,工文武花脸)、肖魁元(原籍河北,工文武
花旦)等京剧二簧演员为武功教练。
1916年,军阀
陆建章督陕时整修,装置了西安最早
回转工作台作为京剧演出场所。1917年,易俗伶学社迁址西一路并更名为易俗社,同时易俗社入驻京剧演出场所,对原舞台进行改造修葺,并由当时
陕西省督军
陈树藩书题“易俗社"名。“宜春园"始更名为"易俗社剧场",成为陕西最早的现代化剧场之一。后两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易俗社
秦腔名剧《三滴血》诞生,全新艺术表演形式清新自然的表演风格和独特唱腔,成为了一次里程碑式戏曲改革。
1920年,易俗社编演剧本命题取材受到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训令赞扬,并颁发“金色褒奖"改良后秦腔艺术。1924年7月16日,易俗社邀请
鲁迅到
西安易俗社剧场看戏,并拿出看家好戏《双锦衣》,演出了全本上半部分;8月3日,易俗社得到鲁迅50元捐款,帮助解决易俗社的戏曲学校和戏院的经费困难,并题赠了"古调独弹"匾额;同年,台柱
刘箴俗在演出《美人换马》时倒在了舞台上逝世。
投身革命
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打响,时局动荡,易俗社经营变困难,经济吃紧导致许多教练与演员自谋生路。但易俗社坚持服务大众,排演内容清新活泼的《
柜中缘》,缓解了古城人民身处危局精神压力。1929年,易俗社得到国民党
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捐资大洋百元奖励。1932年,易俗社得到
蒋介石通过
陈果夫奖励大洋一千元。1930年,毕业于北平国立艺术学校易俗社训育主任
封至模,开始探索新的思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戏曲理论、
戏剧学、心理学等艺术学科,是传统
秦腔教育未曾具备的。精心编写了新剧目《山河破碎》舞台上,高亢悲愤的戏文牵动了观众对国家危亡,民族命运的忧心。1931年,
东北地区沦陷后,易俗社投入到抗日革命战争之中,以创作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剧目。1936年12月9至11日,易俗社剧场中灯火通明
锣鼓粤剧要连演三天。
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做东,陪同随
蒋介石赴陕视察的
国民政府要员们观看名角
王天民主演的《
柜中缘》。12月12日,
西安事变发生,易俗社剧场成为
张学良、杨虎城策划和进行西安事变重要场所,配合着扣押蒋介石的军事行动,扮演了特殊历史角色,后易俗社的爱国戏曲广受欢迎。
1937年5月,封至模和副社长耿古澄带领易俗社剧团北上劳军
宋哲元将军领导的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其中《山河破碎》《还我河山》得到了热烈的反响;10月,抗战爆发三个月后,易俗社剧场经营开始困难,但坚持练功排戏。1938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丁玲率团来到西安易俗社高培支社长免费出借剧场,演出抗日数亡剧目《突击》,演员肖润华协助、人称”西京梅兰芳”名旦
王天民和须生汪振华、小生肖润华为“服务团"排导节目,并赠给服务团服装道具。在易俗社的协助下,服务团夏革非的演出《忠烈图》《殉国》轰动了
西安市。同时,因丁玲等同志的影响,易俗社不少演员(如车裕民,杨醒俗等)加入了“民先队”。
自我改革
1949年后,易俗社由国家接办。并改变不收"女生"的制度,招收了建国后第一期男女新生,也是易俗第十四期学生。1951年7月13日,易俗社转为国营剧团。1954年,中国政府的支持下,易俗社开始了新一轮的自我改革。1957年,易俗社与兄弟剧社合作拍摄了《
火焰驹》电影戏曲片。1958年11月,易俗社在
陕西省政府组织下赴京演出,首都文艺界领导及知名人士周扬、钱俊瑞、田汉、夏衍、梅兰芳、欧阳子倩、曹禺等观看演出,易俗社被安排在国务院小礼堂演出《三滴血》。195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十周年,文化部指定陕西秦团进京参加国庆献礼演出活动,新编《三滴血》广受欢迎誉满京城。后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习仲勋安排下,易俗社随团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观看了演出,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1955 年五月,全国开展批判“
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和肃反审干运动,为配合这一运动,易俗社排练上演《捉妖记》。主要演员王蔼民、杨令俗、雷振中等。1960年,易俗社拍了《三滴血》戏曲
艺术片,享誉全国。1963年,易俗社表现现代生活的
秦腔《红梅岭》上演以后受到好评。1964年,在
西安市举行的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易俗社上演由
话剧《千万不要忘记》移植成的秦腔现代剧,配合开展的“
三夏四清”亦即“
四清运动”。解放后十几年内,易俗社整理创作了八百多出剧目,训练培养了七百多名学生,并使得秦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1975年,易俗社演出了《金色的道路》《泉江东区》。1977年,易俗社开始《西安事变》剧本创作。1979年,易俗社将《西安事变》在国庆三十周年时献礼演出,获创作、演出
一等奖,后创作了《白龙口》《卓文君》《冼夫人》《郭秀明》等;12月,易俗社首先排演《夺锦楼》等一批节目。1980年,易俗社传统剧目《墨缘》经过整理后重排演出。1982年,易俗社以《白龙口》一剧上京汇报演出。同年,张永华、
全巧民、毛文德、张保玮、郝劼、栗怀印等人随"
西安市秦腔赴日演出访问团"去日本奈良、京都及北京、上海演出了《
游西湖》《
柜中缘》等剧。1984年,西安市举办首届戏剧节,易俗社鱼闻诗和刘富民编剧的《冼夫人》,获剧本
二等奖;权宽浮与丁克儒编剧《左宗棠出塞》获剧本二等奖。1989年,西安市第二届戏剧节上,易俗社两部新编
历史剧《李陵碑》和《女魂》再次获奖。
转型发展
1993年11月30日,西安易俗大剧院举行落成典礼。2002年,西安易俗大剧院重新装修。2005年,易俗社并入西安秦腔剧院。2006年,易俗社剧场被列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将西安秦腔剧院(整)建制移交
曲江新区管理运营。2009年6月,西安秦腔剧院完成了事业转企业改制工作,包括易俗社演出分公司等演艺团队。2010年,
西安易俗社剧场作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进行保护性修。2011年,修缮后的易俗社剧场重新面向观众。2012年,易俗社迎来了百年华诞,并举办了演出、图片展览、纪念大会等活动。
2014年,易俗社被原文化部命名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重点保护单位,成立了西安易俗社文化研究院。2015年,易俗社启动《
双锦衣》复排。2017年,大型
秦腔现代戏《易俗社》在上海成功上演。2019年,易俗社将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秦腔现代戏《
柳河湾的新娘》拍摄成秦腔首部3D电影,涉足30多个城市;同年,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成立。2021年,以易俗社为中心的文化街区建成。2023年8月,易俗社推出“易俗社·
梨园夜”秦腔夜游文旅体验项目,力求探索“戏曲+旅游”新模式,开辟“戏曲+”新路径。
组织管理
民国时期组织架构
参考资料:
管理层
管理制度
易俗社的管理制度包括选举任期、经营管理、财会管理、学生训练、剧本编写、排练演出、生活待遇、奖励处罚等规章和施行细则。
主营业务
易俗社经营范围包括一般项目:文化用品设备出租;摄像及视频制作服务;数字内容制作服务(不含出版发行);专业设计服务;工艺美术品及
收藏品零售(象牙及其制品除外);广告设计、代理;广告制作;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会议及展览服务;文艺创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培养人才
易俗社定期招收少年学员,先学初小、高小课程,后上“文史进修班”,达标者发给毕业证。在此基础上学习六年戏曲专业,合格者发给戏曲专科学校毕业证书,从事戏曲演出。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对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戏曲改良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培养人才方面,易俗社作出了诸多努力和创新,把培养戏曲人才当做最主要的工作之一,且其培养人才的方式显示出重视艺人在戏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人文观念。易俗社所有学员都以学生的身份到社内学习,学习内容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学习文化课使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可以更好地把握角色形象。专业课的学习则是请来当时
秦腔舞台知名艺人
陈雨农、
党甘亭等人来社当教练,并给予很高的报酬。易俗社是真正认可了艺人在戏曲改良,在易俗社发展中的地位的,与当时知识分子社会地位较高,不愿与艺人为伍,大多数人把艺人视为“下九流”的社会风气截然相反,戏曲艺人们深受感动。易俗社培养了数千名创作及演职人员,其中包括
刘毓中、
孟遏云、
肖若兰、
陈妙华、
全巧民等秦腔艺术大家。
社团文化
社团宗旨
易俗社明确以编演各种戏曲,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宗旨贯穿易俗社的所有活动,指导其剧目创作、人才培养、艺术改革及剧团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组织章程
易俗社章程核心意指仍为“启迪民智,移风易俗”,对人员的选任、职务 职责、经费来源、斋舍规则、排戏规则、功过规则等都有详尽规定。
重要活动
1953年4月1日,易俗社赴
朝鲜慰问
中国人民志愿军,长达七月余。
2019年4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艾力更·依明巴海率教科文卫委员会调研组调研易俗社,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学勇、杨志今、贾平凹等陪同。
2021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喜贺易俗社文化街区重装亮相,易俗社迎国庆
西北五省(区)戏剧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演员戏曲演唱会,西安易俗社优秀青年演员集体合唱
秦腔《易俗百年》。
2022年8月13日,西安易俗社迎来成立110周年华诞,系列庆祝活动展开。在座谈会上,《中国戏曲典藏百年易俗社》系列丛书(五卷十本)、易俗社优秀经典剧目音像制品(二十套)发布,全面记录了西安易俗社110年来的辉煌艺术成就与重要历史贡献。
2022年8月7日,著名
话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郭达,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洪涛,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高阳,《
西部大开发》杂志社社长雷一鸣,省民宗委一级巡视员杨义民一行到百年易俗社参观调研。西安易俗社党支部书记、社长
惠敏莉,副社长
陈超武陪同参观调研。
2023年5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中国-
中亚峰会的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夫人扎帕罗娃、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夫人米尔济约耶娃共同参观西安易俗社。
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
获得荣誉
社会评价
从清朝末年建成开始,经过
护法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的洗礼,在
鲁迅、
张学良、
杨虎城、毛泽东周恩来、习仲勋等历史人物的好评中,易俗社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个世纪。百年来,易俗社剧场上演的一段段岁月诗画,使享有“中国多种戏曲的鼻祖"之称的
秦腔被世人所熟知,使秦腔“中国戏曲活化石”的美誉传播四方。(袁邈桐评)
正是一代代大先生们具有继承传统、不断创新、适应社会、自我革命的高度文化自觉,才使得易俗社并没有在近代中国百年来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中湮没无闻,而是历经百年浓缩积淀,百年守正创新,始终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历史进入新时代,依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曲江新区管委会评)
易俗社开了秦腔正宗剧团的先河,开了现代艺术戏曲先河,开了都市剧场艺术的先河。女作家
冷梦也因为文学作品《易俗风云》而和易俗社结缘,她说易俗社的创立过程其实就是
陕西省一大批心怀报国之志的知识分子主导下的一场
思想启蒙运动,它是一部思想史,是一部革命史,更是一部
文化史。(著名文艺评论家
孙豹隐评)
易俗社办社宗旨所体现的
担当精神,推陈出新所体现出的创造精神,百年辉煌历程所体现出的
工匠精神,“这三种精神始终贯穿于易俗社110年的进程,我们总结这些精神,只有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高扬这种精神,才能以更多的优秀的作品更好地为时代高歌,
为人民服务。”(文艺评论家韩健评)
易俗社演员的表演水平整体高超,没有短板,剧中其他
脸谱、
武生、
老生及
丑角的表演都可圈可点,尽显百年易俗社的传统与风范。(
澎湃新闻评)
易俗社以“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社会教育”为办社宗旨,秉承戏曲艺术传统,融合陕西深厚文化底蕴,创作出一批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精品力作,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它紧扣时代脉搏,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是秦腔发展史上的一面旗帜。(西安文旅之声评)
参考资料
易俗社.chinadaily.2024-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