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十宗”是由
法藏提出的佛教判教理论。这一理论旨在通过分析佛陀一生所传授的教法,将其划分为五个类别(五教),并在每个类别下进一步区分十个
宗派(十宗)。
教义阐述
五教
小乘教
小乘教,又称愚法二乘教,是针对那些无法接受大乘教法的声闻、缘觉两类弟子所讲授的教法。此类教法包括《四阿含》等经典以及《僧祇》《四分》《十诵》等
律藏,还有《发智》、“六足”、《婆沙》《俱舍》《杂心》《正理》《显宗》《成实》等论著。小乘教强调个人
禅定,未能深入理解大乘法空的奥秘,因此被称为愚法。此外,
澄观法师在其《华严经疏》中指出,小乘教相当于天台宗的藏教。
大乘始教
大乘始教是为那些刚刚开始接触大乘教法且尚未成熟的弟子所讲授的教法。在此教法中有空始教和相始教两个分支。空始教侧重于破除执着,揭示一切法皆空的道理,如《般若》等经文和《中》《百》《十二门》等论著所示。相始教则强调人法二空的概念,如《解深密》等经文和《瑜伽》《唯识》等论著所示。贤首宗对于这两种始教并无偏颇,但澄观认为空始教更为优越。
终教
终教,也称实教,是大乘教法的最终阶段,主张所有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类教法包括《楞伽》《密严》《如来藏》《胜鬘》等经文和《起信》《宝性》《法界无差别》等论著。终教不仅说明了一切众生都能成为正觉,还阐述了真如随缘生起诸法的理念。
顿教
顿教是一种瞬间领悟、瞬间成就的教法,强调离言离相,一念不生即可成佛。这种教法主要体现在《维摩经》等经典中。顿教不同于其他教法的逐步修行过程,也不同于圆教的圆满具德。
圆教
圆教,即圆融无碍的教法,主张性海圆融,随缘起成无尽法界,相互之间不相违背,能够相即相入。圆教的经典代表是《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其中详细描述了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的观念。
十宗
我法俱有宗
我法俱有宗指的是已经进入佛法的人天乘和小乘中的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及根本经部等所确立的观点。这些人天乘和小乘认为我法具有实体。
法有我无宗
法有我无宗对应的是小乘中的
说一切有部、雪山部、多闻部及化地部末计所确立的观点。他们认为一切诸法存在于三世之中,其本质永恒存在,但并不承认我的存在。
法无来去宗
法无来去宗对应的是小乘中的大众部、鸡胤部、制多山部、
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法藏部、饮光部、根本化地部等所确立的观点。他们认为过去和未来的诸法不存在实体,只有现在的有为法和无为法具有实体。
现通假实宗
现通假实宗对应的是小乘中的说假部、《
成实论》及其他经部等所确立的观点。他们认为现在的一切有为法中,既有真实的成分,也有虚假的部分。
俗妄真实宗
俗妄真实宗对应的是小乘中的
说出世部及其末计所确立的观点。他们认为世俗之法都是虚假的,而出世之法则都是真实的。
诸法但名宗
诸法但名宗对应的是小乘中的一说部等所确立的观点。他们认为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的所有法都没有实体,仅仅是名称而已。
一切皆空宗
一切皆空宗对应的是大乘始教中的空始教,强调一切法无论有漏无漏都是空无相的。这个
宗派的立场与第六宗有所不同,后者是通过对存在的事物进行分析得出空性的结论,而一切皆空宗则是直接阐明即有是空的道理。
真德不空宗
真德不空宗对应的是大乘终教,主张如来藏具备无限的性功德,所有的染净诸法都源自真如的缘起,真如之理与万有的事情可以无碍融合。
相想俱绝宗
相想俱绝宗对应的是大乘顿教,强调相想俱绝,一念不生即可成佛,消除了所缘境相和能缘心想,直接显现超越言语的法性。
圆明具德宗
圆明具德宗对应的是大乘圆教,主张性海圆明,具备众德,一多相融,主伴无尽。
判教理论的发展
五教十宗的判教理论是在法藏之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杜顺的《华严五教止观》中提到了类似的概念,但具体内容可能经过后人的修改。
智俨在《华严孔目章》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五教的说法,尽管当时并未形成明确的教相判释。直到
法藏时期,五教十宗的理论才得以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