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寺位于
四川省都江堰市蒲阳镇,丹凤山南麓。该寺始建于
唐朝,因珍藏全国仅三部《般若经》之一而得名。般若寺被誉为“川中胜景”,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佛教寺庙。
般若寺在
丹凤山南麓。两山环抱如凤翼,一岭高如翠屏。寺建于“
丹凤县”背上,颇擅形胜。“般若”是梵文praina的音译,意即“智慧”。印度语系中含清净无为、智慧深广之意,佛教用来指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
般若寺占地300余亩,寺前松竹参天,浓荫夹道,清幽静谧。寺址在两山合抱之中,依山势而建,前后四殿一殿高过一殿。寺基全用石墩砌筑,备极雄峻规宏。寺内有客房舍数间,清洁幽静,翠帐映窗,俯临清谷,游人住此尘念顿消,心舒气适。
该庙建于明代
宣德4年(1429),民国10年(1921)修观音殿,民国16年(1927)建药师殿,1944年又整修大殿,寺前后丘顶上各有一亭,故称“般若迎松风”。近年,古寺边扩建
大雄宝殿,新建“般若寺”山门,建筑面积达到20余亩。
般若寺属禅宗“天台宗”,明末为兵火所毁。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僧海林自县金龙寺来开山修,又得僧东影于
雍正四年(1726年)重修前后殿宇。其后僧福海、胜怀胜知等相继来寺,后又有僧昌圆、隆印相继主持。后寺渐颓败,僧能清发愿修复,于1921年至1942年间先后建成多重大殿。同时,能清还着手改造寺周环境,植松种竹,于适当地点修葺,使般若寺香火鼎盛,声誉雀起。据说,当年能清师昼出耕耘,夜卧隘口,几与林木同生死,才使今天的般若寺绿荫蔽天,郁苍翠,蝉鸣深树,幽鸟相逐。我一到般若寺,就深深喜欢上了这里寺在山中,院在林中,房在景中,僧在画中的优美环境,听着空谷传来的一声声悠扬柔情、千转百肠的佛号声,心都醉了,我内心明白,自己想要的皈依处找到了。
般若寺现有主殿五重,依山势叠落布局在一条中轴线上,寺前有亭名“松风”,寺左丘顶有亭名“迎晖”,古人“三岛惊神秀,般若迎松风”之句即出于此。寺境风光秀丽,古人概括为丹凤朝阳、晕亭远眺、平桥天籁、石锣流韵、金桂飘香、红梅吐艳、铁甲千秋等十二胜景,号称“小青城山”,也许
都江堰著名风景太多,不事张扬的古寺就不那么出名了。
现在般若寺集静修与专修净土念佛法门于一体,道风纯厚,学风淳正,是用心办道者一处修学的好去处,难觅的清静正法道场。寺内关房常年都有闭关静修的僧人,大殿都有共修的僧众居士。自1982年批准作为佛教活动寺院对外开放以来,寺里年复一年举办各种固定佛事活动。山上寺里有大片菜园,长年自产自销绿色生态疏菜,凡到寺里吃过素餐的人无不赞不绝口。
寺内文物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铸焚鼎一架,三足两耳,高1.5米,重200多公斤,鼎壁铸有铭文,鼎放于大殿正中;二殿尚有铁钟一口,高2米,重1000公斤,铭文为铸者之姓名,
康熙六十一年(1722)铸;现唯有
观音殿前的铁甲松二株,枝繁叶茂,威武天成。此外,有明蜀王妃用银末粉书的《
金刚经》一部,绝世珍品,存于市文物局。
目前,连接川西旅游环线的蒲莲路已经直达山门,寺外建筑群已初具规模,前来朝山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特别是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游人如织,人山人海,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
般若寺建庙时间长,影响深远,环境幽静,空气清新,被誉为“
川西名刹”独具整体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