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与明清学术文化》是由
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所整理编辑的学术文化研究理论书籍,2008年11月1日由
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属于安徽大学文学研究丛书。
关于
桐城市派在
清代得以发展和成功的原因,历来有多种说法,或认为是清王朝的政治需求,或谓得利于桐城的自然人文环境,还有认为出于桐城文士的职业选择等等。此次会议上,桐城程根荣先生将其归纳为六种,并且条举了这些说法所提出的各自见解。参加此次会议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
杨义先生在其大会发言中,从清代文化中心的转移和清代文化结构的大背景上考察桐城派,指出“桐城派是唐宋文章、程朱理学和清代学术的一个综合体,它把中国传统文章的一派精华、传统道学的一个脉络和传统学术的一种精彩东西结合在一起,带动了天下文章的写作,占据了清代文坛二百多年”。他认为桐城派成功的原因“一是它的旗帜”,即所谓“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把程朱的道统和韩欧的文统结合起来,把唐宋以来的文章道统和一个新王朝治理国家结合起来,起到了对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二是宗师相承,不断地接替又节节提升。
方苞把自己的“义法”说跟《春秋》《
周易风水》联系起来,刘大又加入“神气
音节”说,到
姚鼐形成正宗的文章学体系。第三个原因是姚的文章论。姚鼐以“义理、考据、辞章”为三纲,“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八目,又提倡阴阳刚柔、相依为用,这是
清代文章理论的重要里程碑。第四是人才培养,创办书院。总之,“桐城派源流很正而且弟子很多且纲目清楚,所以能够不断发展”。
本人对桐城派感兴趣,但没有专门的深入研究。很感谢
安徽大学和
桐城市市能给我提供这么一个机会,走近桐城、感受桐城和认识桐城,身临其境地考察一个地域文化群体何以能够上升为主宰一代文章的主流写作者。
研究桐城派实际上就是研究“文章的清朝”,认识整个清朝的文章学是怎么发展演变的。所以我想从整个
清代文化中心的转移和清代文化结构的形成这么一个大的背景去考察桐城派。
安徽省的学术和文化、学统和文章,在18世纪中叶以来的近三百年间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化的进程,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浪潮、四个方向。两个浪潮,一个浪潮在清朝的中期,就是
乾隆年代。在这个浪潮中,一方面是以
戴震为代表的皖学,开创了经史考据这样一种主流学术,至今还引起我们很高的崇敬。在此同时,又出现以
方苞、
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开了清代以后二百年文章的传统,曾经获得“
文言文辞不让唐宋人”的声誉。三百年来的第二个浪潮,是影响整个
中原地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个浪潮以
怀宁县的陈独秀和
绩溪县的
胡适为主将,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化向现代转型。它分别趋向两个方向:一个是激进化的发展方向,一个是世界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