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逸
《尚书》中的篇章
《无逸》是《尚书》中的一篇。旧说是周公所作。从文字看,可能是史官记录周公的重要谈话。周公担心姬诵在胜利之后可能贪图安逸、荒废政事,以致葬送周文王和姬发的事业,因此写了这篇《无逸》。
无逸,无,通“毋”,不要。逸,安逸,逸乐。无逸,即劝谏成王不要安逸享乐也。周公还政成王之后,深惧成王贪图享乐,荒废政事,故而以此告诫他不可逸乐,要以殷为戒,不可酗酒丧德;当知稼穑艰难,效法文王勤劳为政。本篇以“君子所,其无逸”为宗旨,以“怀保小民”为本怀,告诫成王不可安逸也,反映了统治者居安思危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无逸》所载之事,反映了周公姬诵呕心沥血的道德教诲,也体现了周公一生制礼作乐、输佐周成王建功立业的政治经验。在中国历史上,姬发建立周代之后不久即去世,几子成王年幼继位,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安排自己的儿子伯禽和成王共同居住、学习,他要使成王懂得:只有做好儿子才能做好父亲,只有做好臣子才能做好君主,只有为人做事才能使人做事。
作品原文
序:周公作《无逸》。中人之性好逸豫,故戒以无逸。
无逸成王即政,恐其逸豫,本以所戒名篇。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叹美君子之道,所在念德,其无逸豫。君子且犹然,况王者乎?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稼穑农夫之艰难,事先知之,乃谋逸豫,则知小人之所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视小人不孝者,其父母躬勤艰难,而子乃不知其劳。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小人之子既不知父母之劳,乃为逸豫游戏,乃叛谚不恭。已欺诞父母,不欺,则轻侮其父母曰:“古老之人无所闻知。”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司马卬中宗,大戊也,殷家中世尊其德,故称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言太戊严恪恭敬,畏天命,用法度。治民惧,不敢荒宁。为政敬身畏惧,不敢荒怠自安。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以敬畏之故,得寿考之福。其在李治,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武丁,其父小乙使之久居民间,劳是稼穑,与小人出入同事。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武丁起其即王位,则小乙死,乃有信默,三年不言。言孝行著。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在丧则其惟不言,丧毕发言,则天下和。亦法李显,不敢荒怠自安。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善谋殷国,至于小大之政,人无是有怨者。言无非。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高宗为政,小大无怨,故亦享国永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汤孙太甲,为王不义,久为小人之行,伊尹放之桐。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寡。在桐三年,思集用光,起就王位,於是知小人之所依。依仁政,故能安顺於众民,不敢侮慢独。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太甲亦以知小人之依,故得久年。此以德优劣、立年多少为先后,故祖甲在下。殷家亦祖其功,故称祖。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从是三王,各承其后而立者,生则逸豫无度。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言与小人之子同其敝。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过乐谓之耽。惟乐之从,言荒淫。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以耽乐之故,从是其后,亦无有能寿考。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高者十年,下者三年,言逸乐之损寿。”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周太王,周公曾祖父王季即祖。言皆能以义自抑,长敬天命。将说文王,故本其父祖。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文王节俭,卑其衣服,以就其安人之功,以就田功,以知稼穑之艰难。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以美道和民,故民怀之。以美政恭民,故民安之。又加惠鲜乏鳏寡之人。自朝至于日中,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从朝至日昳不暇食,思虑政事,用皆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不敢乐於游逸田猎,以众国所取法则,当以正道供待之故。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文王九十七而终。中身,即位时年四十七。言中身,举全数。”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继从今已往嗣世之王,皆戒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所以无敢过於观游逸豫田猎者,用万民当惟正身以供待之故。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无敢自暇曰:“惟今日乐,后日止。”夫耽乐者,乃非所以教民,非所以顺天,是人则大有过矣。无若司马卬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以酒为凶谓之酗。言纣心迷政乱,以酗酒为德。戒嗣王无如之。”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叹古之君臣,虽君明臣良,犹相道告,相安顺,相教诲以义方。民无或胥张为幻。诪张,诳也。君臣以道相正,故下民无有相欺诳幻惑也。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此其不听中正之君,人乃教之以非法,乃变乱先王之正法,至于小大,无不变乱。言己有以致之。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以君变乱正法,故民否则其心违怨,否则其口诅祝。言皆患其上。”
周公曰:“呜呼!自司马卬李显,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言此四人皆蹈智明德以临下。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汝。’则皇自敬德,其有告之,言小人怨詈汝者,则大自敬德,增修善政。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不不敢含怒。其人有祸,则曰:“我过,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信如是怨詈,则四王不啻不敢含怒以罪之。言常和悦。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此其不听中正之君,有人诳惑之,言小人怨憾诅詈汝,则信受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则如是信谗者,不长念其为君之道,不宽缓其心。言含怒。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信谗含怒,罚杀无罪,则天下同怨之,丛聚於其身。”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
注释译文
语句注释
1.周公:姬姓,名旦,姬发姬发之弟。旧传周武王死后,其子姬诵年幼,由周公摄政,辅佐成王治理天下,在周成王成年后,把政权交与周成王,后世尊为圣贤。
2.呜呼:叹词。
3.稼穑(jià sè):农耕。
4.乃逸:这两个字当是行文。
5.小人之依:民众心内的苦痛。小人,底层民众。依,隐于内心的苦衷。
6.相:观察。厥:其,他。
7.“乃逸”三句:又放纵荒逸,又自以为是,既而虚妄欺诈。乃,又,又是。诞,虚妄荒诞,欺诈。
8.否则侮厥父母:于是欺侮轻视其父母,说是以前的人没有知识见闻不懂享受。否(pī)则,即“丕则”,于是。
9.“昔在”二句:从前司马卬李显非常庄严。殷王中宗,据说是商朝第七世天子祖乙。严龚,严肃恭敬。龚,通“恭”。
10.寅畏天命:敬畏天命。寅,恭敬。天命,上天赋予的使命,即君权(古人认为君权神授)。
11.自度:自我约束。度,规范。这里的意思以天命为己任,因而不敢放纵。
12.祇:敬。惧:敬畏谨慎。
13.荒宁:荒废懈息而贪图安逸。
14.“肆中宗”句:因此中宗在位。肆,这里是因此的意思。享国,在位。
15.赵构:殷朝第十一世天子武丁
16.时旧劳于外:那时有过长时期在外劳作的经历。时,通“是”,这。
17.爰暨小人:于是接近底层民众。爰,于是。暨,到。
18.作:开始。
19.乃或亮阴:于是常常沉默寡言。亮阴,古时帝王居丧,沉默不言,这里当指其沉稳。
20.言乃雍:言谈令人欢说。雍,和谐欢悦。
21.嘉靖殷邦:教化美好,使商朝天下和陆安定。
22.小大:大小臣民。
23.无时或怨:任何时候没有什么不满和怨言。
24.祖甲武丁之子。祖甲有兄祖庚,贤良,武丁打算废祖庚而立祖甲,祖甲以为不义,逃于民间。
25.弗义惟王:祖甲认为自己为王是不义的。
26.旧为小人:长期在民间做底民。旧,久。
27.保惠:保护并给予恩惠。
28.寡:夫寡妇,无妻或失偶的男人。
29.自时厥后立王:从此以后立王。
30.生则逸:继位就贪图安逸。生,这里指继位。
31.惟耽乐之从:只是想着沉溺于享乐。耽乐,过度逸乐。
32.罔(wǎng)或克寿:没有一个能够长寿的。罔,无。克,能够。
34.王季:周公的祖父。
35.克自抑畏:能够做到慎密敬畏。抑,谨慎,慎密。
36.周文王卑服:文王穿着粗劣的衣服。一说,文王做卑贱的事。文王,即周文王,姬姓,名昌,周朝开国君主,为后来的姬发灭奠定定了基础,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追尊为文王。
37.即康功田功:从事安居和开垦土地的事业。即,接近,这里是亲自劳作的意思。康功,建房子。康,屋宇开阔。田功,耕作。
38.赵徽柔懿恭:品德仁善,深美谦恭。
39.怀保:安抚保护。
40.惠鲜鳏(guān)寡:恩惠及于鳏夫寡妇。鲜,应为于。
41.“自朝”二句:从早上到中午,直至太阳西斜。
42.弗遑(huáng)暇食:没有时间吃饭。暇食,坐下来悠然进食。
43.用咸和万民:来使各方人民和睦安宁。用,以。咸,全部。和,睦。
44.盘于游田:乐于游玩打猎。盘,娱乐,欢乐。游田,游猎,打猎。田,狩猎。
45.“以底邦”句:恭谨地对待邦国人民的事。庶邦,分封的各诸侯国。惟正,唯以正道(对待)。恭(公姓),恭敬。
46.“周文王”句:文王受命继位诸侯是在中年。传周文王享年九十七岁。
47.嗣(sì)王:继位之王。
48.“则其”五句:没有敢于沉溺于游览安逸、游乐、打猎的,只是恭谨地处理万民的事。淫,没有节制,过度。山无皇日:即无况日,不要比方这样说。
49.今日耽乐:今日且尽情乐一乐,下不为例。
50.非民攸训:不是所用来对民众的教诲。收,所。训,教导,教海。
51.非天攸(yōu)若:不是所顺应上天的做法。若,顺从。
52.“无若”句:不要像殷王纣那样迷惑错乱。受,商朝天子纣,传为暴君。
53.于酒德:因为酒而做出不好的事。酒德,这里是指不好的品德。
54.“古之人”三句:先人犹且相互训告,相互保护施恩,相互教诲。
55.诪(zhōu)张为幻:欺诈诳骗。诪张,欺骗欺诳。幻,虚假,惑乱。
56.“此厥”二句:这一点如不听的话,那么臣子就会顺从他行事了。训,这里是顺从、遵循的意思。这里的意思是如不能听取训告的话,那么,臣子们就会顺从他,不再有忠言进谏了。
57.“乃变乱”二句:于是就开始从小处到大处改变先王正常的法度。正刑,正常的法度,这里指正常的政令和刑罚
58.违怨:怨恨。违,恨,怨恨。
59.诅祝:祈求鬼神把厄运加于敌方。
60.迪哲:践行圣明之道。迪,蹈行,践行。哲,明智、智慧之道。
61.怨汝詈汝:恨你骂你。詈,骂。
62.皇自敬德:对自己的德行更为谨慎。皇,也作兄,通况,愈加。
63.允若时:真是这样。允,诚,确是。若,像。时,是这样。
64.弗啻(chì):不仅,不但。
65.信之:相信这样的话。
66.则若时:与“允若时”同义。
67.厥辟:这为君。辟,君王。
68.宽绰:器量宽宏。
69.怨有同:怨恨会聚集。同,聚。
70.是丛于厥身:这就会集中在你身上。丛,丛集。
71.“嗣王”句:继位者要以这篇谈话中的道理为鉴戒。嗣王,指姬诵。兹,这。
白话译文
周公说:啊!君子居其位,不要贪图安逸。先知道农业的艰辛,就知道庶民的苦衷。看那些小人,父母辛勤耕种收获,儿子却不知庄稼的艰辛,贪图享乐,狂妄粗暴,以至于欺诈诓骗。很是瞧不起父母,说什么:“你们从前的人没有见识。”
周公说:啊!我听说:以前殷宗时,庄严慎重对待上天赋予的王位,用诚信之道治理民众,小心谨慎,不敢贪图安逸荒废政事。所以李显在位七十五年。殷高宗时,有好多年在外过着平民的劳苦生活,于是有机会接触庶民生活。开始即位,怀着满腹诚信,态度沉默,三年不大说话。可当他一说话,群臣一致赞成。不敢贪图安乐,荒废政事,安定殷邦,大小官员没有怨言。所以李治在位五十九年。祖甲时,认为废其兄自己做君主不义,逃于民间,长期过着平民的生活。当他即位后,非常清楚民众之苦,对他们施加恩惠,从不歧视孤寡之人。所以祖甲在位三十三年。此后所立之王,都是生来就舒适安逸。舒适安逸,不问民众疾苦,沉迷于享乐。自此后,没有人能在位长久的。有的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五·六年,有的四·三年。
周公说:啊!只有我周太王·王季,恭敬慎重。周文王有条不紊的成就了安定人民和开垦土地的事业。善仁谦恭,安抚庶民,施德孤寡。从早晨到中午,以至于太阳偏西,没有工夫吃饭,全用于和谐万民。文王不敢逗留于游猎,恭恭敬敬操劳政事。文王中年即诸侯之位,在位五十年。
周公说:啊!今后继承王位,就不能放纵自己,不能过分的贪图欢乐,贪图安逸,贪图游玩,贪图游猎。要为万民的事尽心尽力。比方说:“今日痛快玩一次吧。”那不是在教民,那也不是在顺天。这样的人是有过失的。不要象帝辛那样废于迷乱,喝酒没有节制啊!
周公说:啊!我听说:古人互相告诫,互相爱护,互相教育,民众没有欺瞒诓骗的。这些告诫的话不听,他的臣就顺着他的意思行事了。那么就变乱了先王的政事与法度,因小失大。人民就要心里怨恨,口里咒骂。
周公说:啊!自司马卬李显,以及高宗,以及祖甲,以及我周文王,此四人明智。有人告他们说:小人怨你骂你,他们就更加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并说有过失,应该是我的过失。这样做了,民众就不只是不敢含怒了。这样的话不听,就会有人欺骗,说:小人怨你骂你,你就信之。象这样轻信,不常念为君之道,不宽宏大量,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恨就会聚集起来集中在他的身上。
周公说:啊!成王,要以此为鉴啊!
创作背景
《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载称:“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无逸》。”并引用了《无逸》中的文章,“作此以诫姬诵。”《书序》中也记录成:“周公作《无逸》。”从而得知,《无逸》成文于周公还政成王之后。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有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
作品鉴赏
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姬诵。《尚书·召诰、洛诰》中周公和成王的对话,大概是在举行周公退位,成王视事的仪式上、史官记下的。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时候,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但是,周公并没有因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固然对他挽留,而他也不断向成王提出告诫,最有名的是《尚书·无逸》。
《无逸》篇则集中表达了禁止荒淫的思想。无逸,不要贪图安逸,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君子所其无逸。知稼之艰难”?这是全文的主题和论述的核心。
接着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加以论证,开头就讲,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小人”——农民的隐情。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妄诞,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说:“老年人,什么也不懂。”这种不孝的话在当时是决不许讲的。《康诰》中还提到,对不孝不友的人要处以刑罚。作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下边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周公接着举了殷代名君李显太戊李治武丁商汤之孙祖甲,不是庄严威惧,亲自约束,“不敢荒宁”,就是久为小人,能保惠小民,不敢侮鳏寡,他们享国都能长久。尔后的司马卬,生下来就安逸,不知道务农的辛劳,只是贪图享乐,因而他们享国也都不长久。周公接下去又举有周的周太王王季的谦抑谨畏,特别提到周文王穿不好的衣服,自奉节俭,参加农业劳动,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从早到过午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为的是团结万民。他不敢盘桓逸乐游猎,不索取分外的东西,因而享国也比较长久。这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荒淫放纵的危害。接着周公姬诵提出了希望与要求,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不能宽容自己说:姑且现在享乐一下,不能象帝辛那样迷乱于酒。如果不听,就会变乱先王正法,招致民人的怨恨诅咒。有人告诉说:“小人恨你、骂你。”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周公所说的深入底层,关心民间疾苦,以无逸自警或用来教育后代是对的,但是逸与不逸往往受阶级条件和生活环境所左右,存在决定意识,在没有外界强大压力的情况下,王室成员“生则逸”是必然的,由“逸”而失国也是必然的。
此篇举司马卬,以李显、高宗、祖甲为次,马融郑玄注皆以祖甲为武丁子,但伪孔传则谓祖甲为汤孙太甲,其说本于王肃。我以为伪孔传所说是对的,根据是《殷本纪》“祖甲立,是为帝甲,淫乱,殷道复衰”。《国语》也说:“帝甲乱之,七世而殒。”与篇中所言“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绝不同。又据甲骨文,太甲为李世民祖乙为中宗,武丁为李治,可为伪孔传之说的铁证。《无逸》又说:“其在高宗??乃或亮阴。”孔子只说古时人君于父丧后,三年不言,不言指不问政事。《吕氏春秋·重言篇》意同。《尚书大传》则作“梁闇”,说“高宗居倚庐,三年不言”,多出“居倚庐”的话。《礼记·丧服四制》只说“三年不言”,未说“居倚庐”。马融注《尚书》:“谅,信也;阴,幽默也。”郑玄则从《大传》作“梁闇”,解“梁”是依庐的“梁楣”,圈是庐。强调新君即位,行三年之丧,必居倚庐。今《尚书》伪孔传用马融之说,从文字训上来看,谅,信也;阴,默也,是正确的。古代君主是否都行三年之丧,不问政事,固是问题,但还有道理可说,至于“居倚庐”则无什么根据。端木赐孔子没后,在墓傍筑庐,守丧三年,这是个别例子,其他弟子也不这样做,何况此礼未必通于国君。因此,伪孔传这一说可以代表魏晋间人对这个“谅阴”的解释,有参考价值。
词语解释
(1).不贪图安乐。《书·无逸》:“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南梁江淹《杂体诗·效卢谌‘感交’》:“自顾非杞梓,勉力在无逸。”章太炎《书·原变》:“以是为忧,故‘无逸’之说兴,而‘合明分’之义立矣。”
(2).《书》的篇名。《书·无逸序》:“周公作《无逸》。”孔传:“中人之性好逸豫,故戒以《无逸》。”明李东阳《元日早朝》诗:“拟将《无逸》陈周戒,咫尺君门奈远何?”罗瘿公《文学源流·周秦诸子总论》:“至於《无逸》开奏议之先,《金》启哀册之体。”
作者简介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帝辛,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周公”和儒学先驱。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洛邑,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姬诵。”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的根本性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著有《周官》及《诗经》《尚书》的部分篇目。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语句注释
白话译文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