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克拉·巴达捷夫斯卡·巴拉诺夫斯卡,(1834年—1861年),波兰女钢琴家、作曲家,以钢琴小品《少女的祈祷》(Modlitwa dziewicy)而闻名。她的作品风格单纯而清丽,但大部分作品默默无闻。《少女的祈祷》是世界名曲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钢琴小品之一,她不幸于24岁因肺炎病逝。
人物生平
特克拉·巴达捷夫斯卡·巴拉诺夫斯卡出生于1829年或1834年,父亲是成功的警察专员安德烈·巴达捷夫斯基,母亲是特克拉·巴达捷夫斯卡(Chrzanowska)。1835年,家庭迁至华沙。特克拉与扬·巴拉诺夫斯基结婚,他们在九年的婚姻中育有五个孩子。1861年,特克拉因肺炎去世,享年24岁。她的一个女儿Bronisława于1875年被华沙音乐学院录取。特克拉的音乐生涯短暂,但她的作品《少女的祈祷》使她得以流传百世。
早期作品与婚姻
特克拉在14岁时创作并出版了她的第一首作品《Vals Pour le Pianoforte》,献给安娜·马基维茨,一位当地孤儿院的资助人。这首作品由当时重要的书籍销售商弗朗西斯克·亨利克·斯皮斯出版。四年后,特克拉与陆军上尉扬·巴拉诺夫斯基结婚。1857年,沙皇当局授予扬·巴拉诺夫斯基圣斯坦尼斯劳斯勋章(俄罗斯帝国)三等。1863年,扬·巴拉诺夫斯基被调往塔什干,留下特克拉独自抚养五个孩子。
作品改编与影响
美国音乐家鲍勃·威尔斯将《少女的祈祷》改编成西部摇摆风格,并为其创作了歌词,1935年首次录制为《Maiden's Prayer》。后来,这首曲子成为许多乡村艺术家的标准曲目。在台湾,这首曲子甚至被用于某些垃圾车的音乐。在1930年的歌剧《马哈贡尼城的兴衰》中,场景9的第一幕是基于对这首曲子的钢琴改编,其主题在随后的合唱中被引用。
作品在流行文化中的出现
2016年,特克拉在动画系列《Classicaloid》中作为流行偶像组合的一员出现,由Mao Ichimichi配音。2012年,特克拉的音乐在华沙的朋友协会的努力下,发行了名为《Zapomniany dźwięk》(《被遗忘的声音》)的专辑。同年,一本名为《Tekla z Bądarzewskich Baranowska, autorka nieśmiertelnej La prière d’une vierge – Miejsca, czas i ludzie》(《Tekla Bądarzewska-Baranowska,不朽的La prière d’une vierge的作者:地方、时间和人物》)的书由Beata Michalec出版。
成就
在世界音乐的圣坛里,有茂盛的参天大树,也有一些叫不上名的小花、
小草。当你步入这个迷人的仙境中,你会发现,这些无名的小花草给你的感觉是异常的惊奇。她吸收极少的大地母亲的养分,而奉献给人们的却是无以伦比的欢欣和绝美,她幼小的姿身,怎能承受这变幻无常的风雨侵袭,她那柔美的娇嫩的花朵,送出幽幽淡淡的清香,这种感受是亲切、温馨和甜美的,是永远难以忘怀的。
流传于世的作品仅有一首,即
钢琴独奏《少女的祈祷》 (Modlitwa dziewicy)。该曲作于1856年,发表于1859年的
巴黎音乐评论附件,是有史以来最为畅销的钢琴曲之一。此曲难度中等,因其浪漫而迷人的旋律为许多人喜爱。在中国,几乎每个学钢琴的女孩都要学习此曲,并常常将其作为保留曲目,以便随时可以演奏。但另有一些人,则将此曲说成是“沙龙中的情感垃圾”。
乐曲的结构极其简单,为速度适中的行板,降E大调,4/4拍子。以下行音为中心的四小节前奏之后,乐曲呈现出温婉而幽丽的主题,此后是主题的四种变奏,最后一个变奏以三连音符为主,饱含热情,这就是全曲的结尾。曲中左手所弹的和声也十分简单,只是一些属七和弦和主三和弦而已。本曲形象单纯、手法朴素,在演奏技巧上难度不大,初学者即可弹奏。
俄罗斯杰出的文学家
契诃夫曾在他的著名剧作《三姐妹》中引用此曲作为配乐。
纪念
1991年,金星上的一个火山口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命名为巴达捷夫斯卡,以纪念这位波兰作曲家。2007年,由Yukihisa Miyayama制作的专辑在日本首次发行,收录了特克拉的作品。2008年,特克拉成为Dorota Halasa和Katarzyna Michalak制作的获奖纪录片《Prix Italia》的主角。2010年,华沙的Muranów区的一个广场被命名为特克拉·巴达捷夫斯卡广场,位于Anders街13号。2012年,特克拉的家乡Mława成立了特克拉·巴达捷夫斯卡协会,致力于保护和推广特克拉的音乐遗产。特克拉的墓碑位于Powązki公墓,上面装饰着一个拿着乐谱卷轴的女性雕像,上面用法语写着《La prière d’une vierge》(《少女的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