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学士承旨是
中原地区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最初在
唐朝时期设立。其职务主要是在宫廷中负责起草重要文件和参与国家机密事务。
唐朝初期,设立了名为“别院”的官署,这是翰林院的雏形。随着时间推移,翰林院的角色逐渐转变,成为起草诏制的重要机构。
李隆基时期,翰林学士院成立,翰林学士们开始专门从事文书撰写工作。
李纯时期,翰林学士承旨这一职位正式确立,成为翰林学士们的领袖。此时,翰林学士承旨不仅起草诏令,还在宫中掌握机密,实际行使宰相的职能,被称为“内相”。
五代十国时期,翰林学士的地位有所下降。
朱温曾因避讳父亲的名字,短暂地将翰林学士承旨更名为翰林学士奉旨。后晋时期,翰林学士的职权一度并入
中书舍人,但随后又被恢复。
宋代的翰林学士承旨虽然不再拥有宰相的实权,但仍然是翰林学士院的主要负责人,负责撰写官方文书。
赵顼时期的改革确定了翰林学士承旨的官阶为正三品。
辽、金、元三个朝代均设有翰林学士承旨,其中
金朝时期该职位升格为从二品。
元朝时期,翰林学士承旨的官阶多次调整,最终定为从一品。
明代和
清代都没有长期设立翰林学士承旨这一职位,但在特定时期也曾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