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形成是由茯苓
菌丝体在适宜的条件下
寄生于已死
松木上,不断分解松木()
纤维素、
半纤维素中的营养,并将菌化后的多余物质积聚迅速膨大,形成的营养贮藏器官和休眠器官即为菌核,俗称松茯苓。由于茯苓
菌丝体与
松属中各元素亲和力特强,所以人工接种纯菌种菌丝传引快,三个月即可结苓,六个月可采挖取苓。
松茯苓,自古就被誉为“中药
八珍”之一。早在1490多年前的粱代大医药学家
陶弘景,就明确记述茯苓“今出郁洲”。
清代两江总督陶澎曾题诗赞誉曰“瑶草出林香,茯苓和露煮”。松茯苓药用效果明显,有“止口焦
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魄、养神”之效应,还有抗癌作用。因此一直被人们视作延寿珍品,备受推崇。至今
北京市还有“
茯苓饼”、“茯苓包子”、“茯苓蛋卷”的传统土特产出售。
李时珍《
本草纲目》说:“千年之松,下有茯苓。松脂入地千岁为茯苓,盖松之神灵之气。气味甘、平,无毒。治胸胁逆气,忧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神农本草经》曰:“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松茯苓含有直接参与体内抗衰老过程的重要物质——卵磷脂,还含有
蛋白质、脂肪、葡萄糖、
无机盐以及
多糖。松茯苓多糖可以明显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T
淋巴细胞功能,有强烈的抗肿瘤作用。松茯苓还能增强心肌收缩力,能抑制
胃溃疡的发生,保护肝脏,防止肝细胞坏死,健脾胃,利水消肿,镇静安神,抗衰老,提高免疫力,促进消化功能、降低血糖等作用。
2、
段木备料:将
松属按四尺长截断,每根断木需削皮3—4方,按“井”形堆叠四尺左右高,任期自然风吹晒干。
3、备足“引柴”:备
马尾松和短、薄碎片柴作“引柴”,作用在于下种前期由它先接受
菌丝萌发,再引发至主料
发菌、结苓。
5、下种方法:蔸窖:择口径30公分以上树蔸,在主根的1—2处作为下种点,每处下种点垂直深度离地表20—30公分处,并将点上
松树皮削除露出20公分新口部位,接着将二分之一的包木块茯苓种贴于其上,并用引柴或松叶将菌种盖严,其上盖三寸厚细泥土,久旱酷暑要进行第二次盖土。②铺窖又叫
段木窖,下种可按“品”
字形组合方式下种,木块菌放于两端口及底层筒木的背部侧面交叉处,菌种摆放方式与蔸窖相同。它优点在于可规模经营,连片开发,易管理。
6、茯苓菌株谁当家:多年实践证明,我地种植茯苓其菌株仍用中科院微生物所“5.78”菌株为最优,该菌株
菌丝长速快、抗逆性强、适种范围广,产量高(转化率可达30%左右)是南方数省的当家菌种。
据《
本草纲目》记载,茯苓具有消肿、解毒、清火、渗水、利尿之药性;有养心、安神、治病之疗效;有光泽肌肤、去脂减肥之功能,故誉为“仙药之上品”从近期有关科研单位研究资料证明,茯苓提取物中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抗老素”、“抗癌素”。所以茯苓应为当今药食两用之珍品。
种植茯苓,每百斤松蔸(地下部分),用菌种3—4包计币3元,人工播种、培管、材料费6元合计投入9元,年内可产茯苓20—30斤,现行市价1.5元/斤,产值3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