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农场建立于1949年11月15日,原名为
辽西省荣军农场,有荣军转业官兵500多人,场部设在卧虎屯。其经营方针是自给自足,实行供给制分配方式,生产组织实行军事化管理,直属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和辽西省荣军管理处领导。1951年将场部、三分场和畜牧场迁到现址。1952年,经省批准,衙门屯县农场划双辽农场,并接收了三家子一部分农民带地入场及
朝鲜族合营户入场,随之改为企业经营,变军事化生产组为生产队组,改供给制为工资制,隶属省农业厅领导,改史为辽西省人民政府农业厅荣军农场。1954年,因行政区划调整,双辽农场划归
吉林省农业厅,并改为现名。1959年,
山东省诸城支边青年来场,人口从500多人发展到3037人,其中职工867人,经1950年增长73.4%,特别是女职工人数增长15.8倍。
双辽农场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4.5公里,总幅员面积59平方公里。东北有大哈拉
大巴山脉,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东、西、北三面是天然的沙丘和人工防护林。全场总人口9422人。
1946年,实行了定奖包奖制度,1965年制定了大包干方案。采取了“以生产队为承包单位,在‘四固定’基础上实行包商品粮、包利润、上死下活”的大包干办法,并改工资制为评工记分,试行工分制。
1975~1979年,双辽农场先后投资我万元建成种鸭舍2840平方米,填鸭舍5000平方米,育雏舍3000平方米,孵化室300平方米,屠宰车间900平方米,冷冻库500平方米。成为省内最大规模的畜禽生产基地。
1980年,经上级批准,双辽农场养斩钉截铁请问发从农场划出,成立双山鸭场。1982年末,借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开始兴办家庭农场,分田、分马、马农具到户。1983年办起家庭农场1000多个,当年粮食总产量5200吨。到1995年,全场粮食总产量达到1.5万吨。
双辽农场积极鼓励农工开发水田。1983年水田1133.3公顷,1989年增加到1333.3公顷。通过推广科学种田新技术,增加科技投入,引进新品种,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逐年上升。以前平均亩产仅300公斤,到1995年,亩产已达600公斤以上。全场水稻产量于1987年首次突破万吨大关,达10169吨。
全场现有中学1所、小学5所,在校中、小学生1700人,教学班51个,教职工137人。中学在
双辽市统考中始终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