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西关伏羲路,占地13000平方米,国家4A级景点,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祭祀伏羲庙宇,被誉为“华夏第一庙”。
伏羲庙创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到明代初期,伏羲庙的前身天水"三皇"庙已倾倒塌。直到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才在原"三皇"庙的基础上,重新起造庙宇,始称"伏羲庙"。之后伏羲庙又历经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嘉庆十一年 (公元1806年)、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屡次扩建、维修,才成为整肃宏伟的古建筑群。伏羲庙坐北向南,主体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廊庑式布局,四进四院,有大小建筑88间。最南端的戏楼(清末建)已由伏羲路隔开,由戏楼向北依次进入前院、中院、后院和后花园。其主要景点包括牌坊、门坊、仪门、先天殿、朝坊等。
1963年,伏羲庙被评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伏羲庙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成宗铁木尔,诣令全国各州、县,务必修建 "三皇"庙,以通祀之。当时,天水市作为秦州府治,又是成纪县地,即伏羲故里,因之,这里的"三皇"庙也便修得特别讲究。此庙就是如今伏羲庙的前身。此庙从建成到元朝覆亡,虽然只有六十多年光景,可是由于政局动荡,各方均受牵连,文化、宗教、教育等诸业日趋萧条;因之,到明代初期,天水"三皇"庙已倾倒坍塌,不成样子了。直到明代中叶,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在秦州指挥"明威将军"尹凤的倡导组织下,才在原"三 皇"庙的基础上,重新起造庙宇,始称"伏羲庙"。
伏羲庙起初并不很大。自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起,巡茶御史陈讲,用了三年时间进一步开拓修缮,为伏羲庙的规模和布局奠定了基础。近五百年来,又先后历经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爱新觉罗·颙琰十一年 (公元1806年)、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屡次扩建、维修,才成为这样整肃宏伟的古建筑群。1963年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布局
伏羲庙坐北向南,主体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廊庑式布局,四进四院,有大小建筑88间。最南端的戏楼(清末建)已由伏羲路隔开,由戏楼向北依次进入前院、中院、后院和后花园。前院由南向北依次布局有牌楼门、大门、东西厢房。牌楼门为四柱三间歇山顶覆绿琉璃瓦,檐下施硕大的如意斗拱,正中悬清湟中观察使杨应踞书“开天明道”。牌楼向北五米为单檐悬山顶覆绿琉璃瓦大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檐下施三踩单昂斗,并出45º斜栱,柱头科昂身平出,挑檐及随檩仿雕花卉、走兽、博古等,为清代之物。院内东西两侧各有硬山厢房9间。
中院由仪门、东西朝房和先天殿组成。仪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清代重建。先天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平面布局、梁架结构为明代之制。殿内彩塑高3米的伏羲坐像,天花板上绘六十四卦及“河图、洛书”,梁架上檐为雅伍墨旋子彩画,下槽彩画以清代重绘的龙和玺为主,又兼丰富的地方绘画艺术,将六十四卦符号绘在前檐额枋上。后院有东西朝房和太极殿,太极殿为伏羲寝宫,单檐歇山顶覆绿琉璃瓦,檐下施五踩双昂(假昂)斗栱,昂身平出。各缝梁架上施一斗二升交麻叶隔架科斗栱。梁架彩画为清代重绘龙凤和奎彩画。内塑伏羲坐像,太极殿后为后花园,种植有古树。
主要景观
牌坊
伏羲庙原有三座牌坊,即“开天明道”“继天立极”“开物成务”牌坊。“开天明道”牌坊在大门前,处台基之上。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乾隆六年(1741年),秦知州李宏邀进京觐见回任的西宁道杨应琚书“开天明道”匾以更替已佚失的“太昊宫”匾。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重修,并对“开天明道”匾重新翻刻。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又重修。牌坊通高11米,面阔3间计10.5米;檐楼三架,两级庑殿顶,累经重建,依旧呈明代建筑风格。 
“继天立极”牌坊和“开物成务”牌坊,在台基前当街。前者在东,后者在西,跨街而建,两厢对峙。东牌坊界伏羲庙东墙,西牌坊界西墙。牌坊下各立一石,铭文告诫过往行人:骑马者下马,乘轿者下轿,以示对伏羲的崇敬。牌坊为明嘉靖十年(1531年)创建,清乾隆四年(1739年)、爱新觉罗·颙琰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重修。1958年,天水市通行有轨电车,线路穿坊而过,为不影响运营,牌坊基座被整体加高1米左右。1972年4月被拆毁,明代榜书不明下落。 
正门
此门五间门面,共宽十八米,进深两间。正中门楣,原挂有祖籍天水市的明代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所书"与天地准"巨匾一方,现悬挂"太昊宫"匾一,含义同"与天地准"相似,都是颂扬伏羲造福人类的恩德广大无边。伏羲庙的这座正门,虽也经清代局部修缮,但其主体部分,仍然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屋顶完整无损,正脊两端施龙吻,尾向内,背兽齐全,中央置宝瓶;脊身饰缠技牡丹。这套质朴典雅、玲斑剔透的饰品构件,工艺、艺术价值相当之高,曾引起国内不少建筑专家和艺术家的重视。步入前院,可见院东有棵古槐,传为唐代栽植。岁月流逝,已逾千年;
仪门
仪门又称二门,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明代榜书“文祖”,清时改悬“道启鸿”匾,现悬著名书法家楚图南的“伏羲庙”匾。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由原3间扩建为5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又重修,始成今制。悬山顶,形制和大门同,规模略小,遥相对应,构成甬道式建筑。 
文祖殿
文祖殿为一座碧瓦覆项、结构宏伟的大型古建筑。此殿虽系清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重建,但其彩绘风格却保持了明代暖色基调。穿过仪门,来到中院,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中心部分。正中位置为一月台,殿、阁、亭、,高下相间,与院内星罗棋布的株株参天古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先天殿
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在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创建的太吴宫是其前身。嘉靖二年(1523年)扩建,时榜书“先天”。嘉靖十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爱新觉罗·颙琰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屡经重修,始成今制。面阔7间计26.4米,进深5间计14.05米。殿宇雄踞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宏伟,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虽屡经重修,依旧呈明代风貌。上檐殿身七架,下檐周匝回廊,间架结构自然,比例尺度合理。正面明间、次间、尽间隔扇门窗雕以盘龙、团凤、仙鹤、糜鹿等吉祥物图案,饰以牡丹、艾叶、松枝等植物,华丽精美。因阅历久远,色彩斑驳,时显沧桑气息。殿内伏羲圣像高3米有余,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之中。像右原有龙马雕像、左置河图洛书石盘,民国30年(1941年)被十三临时教养院生产合作社拆除,后已依原样恢复。殿顶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在正中)相伴装饰,井口天花镶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而藻井施绘河图和伏羲先天八卦图,将装饰和伏羲氏的业绩紧密结合,别具特色。
朝房
朝房在中院、第三院都有,分列先天殿前东西两侧和太极殿前东西两侧,相向对称分布。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时有房20间。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修,乾隆四年(1739年)修6间,新建14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间(1805-1807年)重修10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改建为16间,即中院先天殿前东西各5间,第三院太极殿前东西各3间,现存太极殿东侧3间。房为悬山顶,土木结构。1989年12月,在先天殿露台前东西两侧重建朝房各5间,出廊式顶砖木结构。朝房是仿宫殿式建筑设置的,按古代惯例,文武官员上朝前先在朝房做准备活动,或面浴或整衣冠,而后静待金銮殿的上朝钟鼓声。文官居西朝房,武官居东朝房。
钟楼(鼓楼)
钟楼分列先天殿露台东西,是宫观寺院的常设建筑。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创建,均呈六角攒尖顶,小巧玲珑。原来都是封闭式的,只留一面为门,后柱间的雕花窗已全部拆去,与亭无二致。钟楼在民国29年(1940年)第十三临时教养院进驻伏羲庙后,因失火被焚毁,清代的大铁钟下落不明。现存的钟亭是1988年天水市博物馆复原重建的。民间祭祀伏羲的组织“上元会”补铸铁钟一口,悬置其中。鼓楼依旧,而鼓早已不知去向。原来鼓楼的鼓很大很响,民国33年(1944年)中国戏剧学社戴涯话剧团来天水市演出话剧《雷雨》,还曾借用这面鼓伴奏雷声。
碑亭(碑廊)
碑亭原在先天殿西侧。创建时间不详,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建置》提及庙内有“碑亭”,据此,疑创建于明代。有史可证为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重建,时有碑亭6所。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改建为碑廊一列,共5间。1955年,天水师范搬入伏羲庙后,占用碑廊,将碑碣放翻另置。1990年,在仪门内侧东西新建碑廊两列,共10间。卷棚顶,砖混结构,所有碑碣都得以安置。
中院
中院处仪门和先天殿后墙之间,是伏羲庙的主体院落。先天殿居后、居中,东西两侧分列朝房、碑廊、钟鼓楼,构成典型的四合院。
太极殿
太极殿又称退殿、寝殿、寝宫,在第三院后部正中,依“前宫后寝”惯例而建。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时榜书“太极”。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屡经重修,始成今制。太极殿面阔5间计17.7米,进深3间计9.38米。单檐歇山顶。正面装饰不及先天殿华丽,但尽间龙凤呈祥雕刻,鲜明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殿内设神龛,供伏羲圣像,比先天殿像略小而形体相似。不设顶棚,较先天殿简陋。
第三院
第三院处先天殿和太极殿之间。殿前东西列朝房。有侧门和中院、后院相通。
后院(后陵)
后院又称第四院,处太极殿和伏羲城北城墙之间。明嘉靖二年(1523年),院内设置见易亭、水池、桥亭等,并植有花木,经嘉靖十年(1531年)整修,成为风景幽美的园林。明胡缵宗有《与赵太史见易亭小坐》诗,正是在此院中吟作的。为体现建筑群的完整,明代创庙时,仿河南淮阳伏羲陵形制,天靖山麓半山设有象征性的伏羲陵标志。庙前又置大片庙地,有“负山带河”之说。山即指天靖山,河即藉河。明末兵不断,于是筑小西关城环围庙宇及附郭居民,伏羲庙后院和天靖山割裂。以后逐渐荒废。清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铉主持重修伏羲庙时,院中的亭、池、桥已不复见,亦未完全恢复,只是在庙西北余地,种花构亭,以供游憩。民国时人称“后陵”,认为是归葬伏羲的地方。院内杂草丛生,大蛇屡见,人迹罕至。民国28年(1939年),第十三临时教养院进驻之后,在院内修建工房等。1955年天水师范学校迁入之后,又在这片空地上修建教室等。1970年后归部队使用,2002年正式退还地方。
来鹤轩
在先天殿西,自成院落。亭院之东墙即庙之西墙。清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主持重修伏羲庙,忽有白鹤飞临庙柏,古人视鹤为福寿吉祥的象征,为此建来鹤亭以资纪念。重修情况不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陇南文宗”任其昌先生去世,学人私谥“文介公”,辟来鹤亭为生祠堂,于是亭亦被称为任文介公祠,哈锐有联“黛色参天有老柏;黄花满地建新祠”即指此。民国10年(1921年),亭院内设存古学社和陇南十四县县志编局。时任承允、哈锐二先生主讲学社,传道授业。
戏楼
隔街和“开天明道”牌坊相对。清代创建,重修情况不详,现残存。硬山屋顶,上下两层,高10米,面阔3间计8.1米。戏楼原是举行伏羲祭典时唱戏的场所。每逢庙会,即于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唱戏三天,以招徕民众,增加热闹气氛,同时兼含向神致敬。所演剧目以热闹滑稽剧为主,白天唱全本,晚上唱折子。民国时演出多由秦腔剧班天水鸿盛社承当,《回荆州》《香山寺还愿》成为固定剧目。民国34年(1935年)以后,间或亦有京剧、豫剧上演。
文化活动
祭祀伏羲自秦人始。“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设。”后经历朝历代,相延成习,从未间断。祭祀地点也不尽相同,大多为京师和伏羲的陵寝所在地。幸运的是卦台山也被列为伏羲的另一处陵墓,成为全国羲皇祭祀中心之一。由于山区祭祀不便,明成化十九年,地方官员向明朝廷申请在秦州专立伏羲庙,于是伏羲祭祀中心从卦台山移至天水西关伏羲庙。伏羲庙有确切记载的年代是元代的三皇庙。三皇庙时,规模较小,没有塑像,伏羲庙也正是在三皇庙的基础上创建而成。根据史料,宋、金、元对三皇陵寝祭祀相当重视。庙里多株七八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树也是那时所植。
从正德五年开始,秦州祭祀伏羲的中心逐渐转到秦州城伏羲庙。祭祀由礼部特制标准祭文,地方官员负责祭祀,一年二度,礼乐齐备,规格非常高,秦州成为全国性的伏羲祭祀中心。此后祭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民间相传农历正月十六是伏羲的诞辰日,因而民间祭祀伏羲时间定在这一天,上香拜祀,艾灸治病等习俗保持了下来。只有正月十六朝拜了伏羲,天水市人才算过完了年。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复了公祭伏羲氏活动。每年6月22日,也就是中原地区始祖伏羲诞辰的这一天,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也成为天水的一个重要节日。
天水市,相传正月十六是伏羲诞辰,按照传统人们要到伏羲庙“朝人宗”,这便是伏羲庙庙会,隆重而盛大。每年这一天,天水人都要祭祀人文始祖伏羲,仰望“人祖”朴实、憨厚、慈祥的面容,追思华夏民族遥远辉煌的历史,怀念人文始祖肇启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缅怀始祖恩泽,弘扬伏羲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
开发与保护
1963年被评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相关事件
2020年2月,为致敬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伏羲庙景区自恢复营业起一年内都对全国医务工作者免门票。
2024年2月22日至26日, 龙腾盛世——甲辰(2024)年天水伏羲庙春节文化活动将在天水伏羲庙举办。活动期间伏羲庙景区开放时间为:2月22日、23日、25日、26日(农历正月十三、正月十四、正月十六、正月十七)8:00—18:00;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五)8:00—24:00。
价值意义
重视保护这一建筑群,对于研究中国远古历史、探讨明代建筑艺术、考察天水市地方民俗风情等,有着相当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
相关评价
伏羲庙,是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地,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祭祀伏羲的庙宇,被誉为“华夏第一庙”。
交通信息
从天水南站出发,乘坐1路公交车到百货大楼站,换乘22路公交车到伏羲庙公交站下车,共耗时一小时十分钟。
参考资料
每日甘肃.百家号.2024-03-19
天水伏羲庙.甘肃纪检监察网.2024-03-19
伏羲庙.甘肃省文物局.2024-03-19
伏羲庙古建筑.天水在线.2024-03-19
甘肃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2024-03-19
每日甘肃.百家号.2024-03-1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布局
主要景观
牌坊
正门
仪门
文祖殿
先天殿
朝房
钟楼(鼓楼)
碑亭(碑廊)
中院
太极殿
第三院
后院(后陵)
来鹤轩
戏楼
文化活动
开发与保护
所获荣誉
相关事件
价值意义
相关评价
交通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