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犁头鳐
软骨鱼纲板鳃亚纲的动物
圆犁头鳐(学名:Rhina ancylostoma),又名波口鲎头鲼,为圆犁头鳐科圆犁头鳐属的唯一一种鱼类。分布于西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包括中原地区、台湾、日本朝鲜半岛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沿海。圆犁头鳐的头部前圆而宽阔,身体中央厚实,吻短,下颚呈波浪状。性格温顺,行动滞缓,昼间多匍匐于水底,多在入夜才开始活跃,肉食性,主要摄食底栖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卵胎生,每胎产约4尾,长约45厘米。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极危(CR)。
圆犁头鳐是一种偏爱独居的暖水性沿岸海水鱼类,它们通常在沿岸浅海区域至水深约50米的陆架区域生活。这些鱼类有时会进入沙泥底的潮间带、河口的咸淡水环境以及潟湖。圆犁头鳐的性情温和,行动较为缓慢,白天多数时间里它们会趴在水底,直到夜晚才变得更加活跃。作为肉食性动物,它们主要以海底的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为食。
圆犁头鳐的分布范围广泛,横跨太平洋西岸至印度洋西岸的南北半球,涵盖了热带亚热带温带的沿岸浅海区域。这种鱼类的分布从东北地区方向的台湾、日本朝鲜,延伸至东南方向的澳大利亚,甚至西至非洲的东海岸和南海岸,尤其在赤道区域较为常见。
形态特征
圆犁头鳐体平扁延长,体盘长约为全长的1/3,宽比长为大。吻短宽,背视呈半圆形。眼卵圆形,瞬褶不发达,眼间隔约与吻长相等或稍大。喷水孔大,椭圆形,与眼径大小约相同。鼻孔狭长,几横列,宽约等于鼻间隔的4/5或几等长,前鼻瓣中部具一圆形突出,后鼻瓣外侧具一扁狭薄膜,内侧具一袜状突出,转入于鼻腔中。口中大,比鼻间隔为宽,前部稍呈弧形;齿细小,铺石状排列,齿面波曲,上下凹凸相承,在凸出处的齿较大。鳃孔狭小,斜列于胸鳍基底里方。体盘具粗大结刺多行,每侧在眼的上方至头后1纵行;眼的前方1短行,体盘正中脊椎线上1纵行;肩区里外2纵行,里行有时与眼上的纵行连接。背部表面有不规则的颗粒及微小的刺,刺延伸长,且基部宽广像稍微被压缩的棘,外观近似三角形且尖锐。背部的中线及眼睛附近有突出的刺。尾部长于体盘,基部宽阔。背鳍高,后缘较软且稍微凹陷。第一背鳍长度高于第二背鳍长度,且第一背鳍的起点超过腹鳍点。胸鳍的后缘稍大于前缘长度。尾鳍下叶约为上叶的一半。体色灰色或褐色,腹面白色的;很多的白色斑点在鳍上、鱼体与尾部背面上;在头部与肩上有黑色的斑点。体长可达270公分。
生活习性
圆犁头鳐为独居的暖水沿岸海水鱼类,生活在沿岸浅海域至大陆架内约五十米浅水,偶入沙泥底潮间带、河口咸淡水及潟湖。性格温顺,行动滞缓,昼间多匍匐于水底,多在入夜才开始活跃,肉食性,主要摄食底栖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
分布范围
海域范围
广泛分布太平洋西岸至印度洋西岸的南北半球(即除了南北美洲)热带亚热带温带沿岸浅海,东北至中国台湾、日本朝鲜,东南至澳洲,西至于非洲东岸至南岸,较集中于赤道区。在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沿岸海域和南海
国家地区
生长繁殖
圆犁头鳐(学名:Rhina ancylostoma),是一种卵胎生鱼类,其繁殖过程如下:
受精卵与孵化:圆犁头鳐的受精卵在雌鱼体内孵化。胚胎初始阶段以卵黄为营养来源。
营养吸收:随着胚胎发育,它们会通过特殊结构间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质子宫液,从而从母亲那里获得额外的营养。
生产:每胎约产4尾幼鱼,出生时的幼鱼长度约为45厘米。
成长环境:幼鱼在沿岸浅海成长,这些区域通常是沙质或泥质的海床
圆犁头鳐的繁殖特性使它们对渔业捕捞特别敏感,因为它们的发育期较长,繁殖率偏低。此外,它们还面临着栖息地破坏和海水污染的威胁。这些因素导致圆犁头鳐的数量减少,它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的极危(CR)类别。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中,以确保这种独特鱼类的生存和繁衍。
用途
圆犁头鳐可作为食用鱼,鱼鳍可做鱼翅。然而,由于含有重金属,食用可能导致肾衰竭,严重时致癌。因此,在食用时需谨慎。
保护现状
圆犁头鳐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极危(CR)。由于其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圆犁头鳐的数量较为稀少,需要加强保护。
文化
圆犁头鳐(Rhina ancylostoma)的科学命名源自德国博物学家布洛赫(Marcus Elieser Bloch,1723-1799年)和施耐德(Johann Gottlob Schneider,1750-1822年)。他们在1801年的著作《系统鱼类学》中,基于来自印度科罗曼德尔地区的标本,首次以Rhina ancylostoma之名对其进行了科学描述。
属名"Rhina"源自希腊语"rhinē",拉丁化为"rhin",意指“锉”,而种名"ancylostoma"则是由希腊语"ankylos"(意为“弯”或“曲”)和"stoma"(意为“口”)组合而成,合起来描述了这种鱼类的特征。
此外,圆犁头鳐的同物异名包括Rhina ancylostoma、Rhina cyclostomus和Squatina ancyclostoma,其中Rhina cyclostomus也是被认可的次定同物异名。
在中国的早期文献中,如《中国软骨鱼纲》(1960年)、《南海鱼类志》(1962年)、《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1979年)和《福建鱼类志》(上卷,1984年),圆犁头鳐曾被归类于鳐目中的犁头鳐科。然而,随着科学分类的发展,《中国鱼类系统检索》(上册,1987年)和《中国动物志——圆口纲、软骨鱼纲》(2001年)将其重新归类于鳐目中的圆犁头鳐科,以更准确地反映其生物学特征和亲缘关系。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圆犁头鳐.圆犁头鳐.2024-09-19
圆犁头鳐.圆犁头鳐.2024-09-19
Rhina ancylostoma.自然标本馆.2024-09-19
圆犁头鳐.圆犁头鳐.2024-09-19
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 mbriata.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 mbriata.2024-09-19
犁头鳅.犁头鳅.2024-09-1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海域范围
国家地区
生长繁殖
用途
保护现状
文化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