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大饼
由富强粉、白砂糖等制成的小吃
西樵大饼是广东省佛山市传统小吃之一,用西樵山清泉制成此饼,所以被称为西樵大饼。制作原料有富强粉,白砂糖,清水,猪油碳酸氢钠鲜酵母
西樵大饼颜色白中微黄,不起焦,入口松软,清香甜滑,食后不觉干燥,可与槽子糕比美。
菜品特色
西樵大饼名不虚传,外型圆大,大者有2市斤,一般也重半斤,也一两左右的小饼。它颜色白中微黄,不起焦,入口松软,清香甜滑,食后不觉干燥,可与鸡蛋糕比美。
制作原料
富强粉5公斤,白砂糖3.5公斤,清水2.1公斤,猪油0.5公斤,食粉25克,鲜酵母适量,枧水适量(根据自己的需要,如果想多做或少做些,可按比例增减各种原材料)先把面粉3.5公斤,清水2.1公斤,鲜酵母1%混合,待起后加入白糖3.5公斤成为面种。
做法
发面种是为了使饼身更加疏松软化,无苦味。发酵1到2天才可使用。此后在面种中加入面粉1.5公斤,及猪油碳酸氢钠、水一起搅匀,成为面团。下适量枧水是为了中和面粉里的酸性,份量要视面种的酸度而定。然后,再将面团搓成扁圆形,面团必须擦匀,成品会比较洁白和有韧性。以达到其外形完整,色泽雪白,入口绵软香滑的质量标准。再把做好的饼放入已洒上扑面粉的饼盘内,再在饼面上撒上扑粉。最后,入炉用中火烘焙。刚烘制出来的西樵大饼,表面都有一层薄粉,出炉后,人们根据它判定饼的卫生,假如大饼外层的粉没有了,说明大饼已被人动过,内行的人就不会买,因为西樵大饼一般是不准多动的,如果看到这样的西樵大饼就不要买了。
历史
明朝弘治年间,方献夫任吏部尚书时,一天四更起床,洗完毕,准备用早点,岂料仆人迟迟没拿上来。他到厨房一看,厨子迟了起床来不及做点心。方献夫见案板上有已发酵好的面团,便急中生智,叫厨子在面团中加上鸡蛋和糖揉匀,做成一个大饼子,放在炉子上烤。一会儿饼子烤好,方献夫用包袱布包好,命轿夫起轿,匆匆上朝去了。
方献夫来到朝房,见还有时间,便拿饼子就着清茶吃了起来,饼子松软甘香,十分可口。同僚们闻到饼香四溢,都咽口水了,有官员还探过头来问吃什么饼子。方献夫故乡情浓,不假思索便说:“这是西樵大饼。”散朝后,方献夫命厨子如法炮制,做了几十个大饼子,第二天上朝时带到朝房,分给同僚享用。同僚们边吃边啧啧称赞饼子可口,西樵大饼便在朝中美名扬了。方献夫也经常命厨子烤制,供自己吃或招待客人。
后来方献夫称病还乡,在西樵山设石泉书院讲学10年,将制饼方法教给山民。好方法加上西樵镇山好泉水,制出来的西樵大饼更可口了,又因为饼子形如满月寓花好月圆的好意头,因此西樵人嫁娶喜庆、探亲和过年过节,都以此作礼品送人。
到了清未民初,西樵大饼做得最好的是离西樵山不远的民乐圩一饼家,它制出来的西樵大饼除了甘香、松软、清甜外,还有刀切不掉渣,暑天在桌上放上10天半月不变质的特点,广州市佛山市的商人纷纷仿制,但色、香、味均无法与地道的西樵大饼媲美。
特色发展
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人们多元化的喜好,促使着西樵大饼进行产品变革。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了西樵大饼的新品种:蛋奶型西樵大饼。相对于传统型西樵大饼,蛋奶型更加松软,有入口即溶的感觉。而且有的还制作成蛋糕一样,采用双层夹心的形式,在中间放上奶油,使它吃起来更加可口。虽然蛋奶型西樵镇大饼吃起来可口,但大多数的西樵本地人还是比较喜欢传统型的,特别是把它蒸过之后,那份松软和清香甘甜是蛋奶型不能比拟的。
随着蛋奶型西樵大饼的需求不断增多,传统型西樵大饼在市面上的踪影逐渐消失。当然,并不是完全消失。如果你想购买,你可以在南海西樵的樵园饼屋里找得到。另外,西樵大饼当然是西樵出产的才为最正宗。但据了解,现在市面上销售的西樵大饼大多数都不是在西樵出产的,而是外地的一些企业或作坊制造的。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成本问题导致市场上西樵大饼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那么,真正在西樵镇生产的正宗大饼又到了哪里去了?原来,在西樵生产的大饼基本只在家门口摆卖,多数在一些饼屋、杂货店和景区店铺出售。所以大家如果想购买正宗的传统型西樵大饼,就要到西樵去了。
目录
概述
菜品特色
制作原料
做法
历史
特色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