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区(
客家语南四县腔:gabˋ xienˊ kiˊ;
闽南语:Kah-sian-khu),位于台湾
高雄市东北部,东邻
桃源区、
六龟区,西邻
台南市南化区,北接
那玛夏区,南连杉林区。旧称“甲仙埔”,前身“甲仙乡”。甲仙区地处南部横贯公路西端之要冲,以芋头、竹笋等农特产品而闻名。该区属于六堆中的右堆,客家人占区内三成一之众,地方通行语为台湾客家语南四县腔。甲仙区被认为是通往台湾中部山脉的门户。
甲仙区的历史发展大至上从
清代年间开始,约在
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有一名叫甲仙的人来到此地开垦,便以其名称为地名,逐渐地有各地的闽粤人来到此地开垦定居,由于甲仙地理位置偏僻且交通不便,农业是当地居民主要的生活产业;
1905年
疟疾大肆流行,由于甲仙地区遍布樟林因此约有2000多名日人钱喜至此创立‘台湾制脑拓殖会社’,并将阿里关庄更名为甲仙埔区;
1920年台湾总督府实施地方自治废区更为甲仙庄、隶属于
高雄州旗山郡,
至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台湾光复后废庄改乡成立高雄县甲仙乡并下辖东安村、西安村、和安村、大田村、宝隆村、关山村和小林村等7个村落。
东西宽约5.3公里、南北长约22.61公里,总面积约为124.0340平方公里;甲仙区
平均海拔约为252.06公尺,四面环山,地形大部分以山地为主,平原甚少,南北两端有楠梓仙溪流经境内,小林段层所形成的河谷地形延续治
杉林区、
旗山镇至
荖浓溪,成为
高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