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慎,1935年12月出生,2018年逝去,四川成都
崇州市人。1959年毕业于
四川大学中文系。旋即任教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应邀在德国洪堡大学、
朱拉隆功大学、
斯德哥尔摩大学、
香港树仁大学等校讲学。
主要著作
《中国文学》、《中国文学 史参考资料简编》、《
古典小说鉴赏》、《
中国四大古典悲剧》、《历代小说选》(合著)、《中国文学答问总汇》(合著)、《语文修养与 中学语文教学》(合著),主编有《聊斋志异欣赏》、《苏轼散文赏 析集》等。有关《聊斋志异》的论著有:《聊斋志异评赏大成》 (合著);论文主要有:《论〈聊斋志异〉清官作品的思想基础》、 《〈聊斋志异\u003e:继承与总结》、 《论〈聊斋志异〉的意境创造》、 《奇异世界中的现实人生》、《\u003c聊斋志异〉的艺术美》、《蒲松龄的劝世婆心》等,另有鉴赏文章多篇。为北京大学与
中国中央电视台合 作拍摄的大型系列片《中华文明之光》撰写并拍摄了《蒲松龄和 〈聊斋志异〉》;即将出版的专著有《走进〈聊斋志异〉的艺术世界》。他的论著,文笔流畅,论析精细,学风严谨。他同时还写作 散文随笔,八十年代初发表在《
人民日报》上的《
简笔与繁笔》,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传记收入《
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中华人物辞典·当代大文化卷》、《世界 名人录》、《中外名人辞典》、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美国传记中心《世界杰出人物名录》等大型传记辞典。《
古典小说鉴赏》、《古诗文的艺术世界》、《
明清小说》、《
中国四大古典悲剧》、《中国文学十五讲》等。
研究方向
古典小说艺术、《
耳中人》、
苏轼等。关于《三国演义》有论文数篇:《从\u003c 赤壁之战\u003e看\u003c三国演义\u003e的战争描写》(见《名家解读\u003c三国演义\u003e》)、《\u003c三国演义\u003e描写战争的艺术》(见《纵论三国演义》)、《酒与英雄》(见《古典小说鉴赏》)、《\u003c三国演义\u003e人物描写的得与失》(待发)等。
人物经历
1955年9月以前,在
四川省崇州市(今崇州市)上小学、初中、
高中。
1955年9月--1959年7月,在成都
四川大学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
1959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1959年8月至今,任教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3年9月——1984年8月,应邀在德国洪堡大学东亚学院讲学;
1996年10月——12月,应邀在
斯德哥尔摩大学作学术访问;
1999年3月——2000年2月,应邀在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讲学;
1993年、1995年、1998年三次到
香港树仁大学为研究生讲课。
著作列表
《
中国文学史》(宋元明清部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7月)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宋元明清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
历代小说选》(第一册 上、下)(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2年4月)
《历代小说选》(第二册 上、下)(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年7月)
《聊斋志异评赏大成》(合著)(
漓江出版社 1992年12月)
《中国文学答问总汇》(合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4年6月)
《语文修养与中学语文教学》(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10月)
《聊斋志异欣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3月)
《苏轼散文赏析集》(主编)(
巴蜀书社 1994年12月)
《
简明中国文学史》(与孙静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与
葛晓音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古诗文的艺术世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导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论文目录
《论苏轼和他的创作》(《
四川大学学报》 1959年第1期)
《略论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北京师院学报》 1980年第1期)
《忠于生活逻辑的性格描写——谈\u003c霍小玉传\u003e》 (《甘肃文艺》 1980年第2期)
《从谈的讽刺艺术》 (《
北京大学学报》 1980年5期)
《初探》(《北京大学学报》 1982年第2期)
《酒与英雄--古典小说艺术漫笔》(《名作欣赏》 1982年第5期)
《谈在中国古小说发展中的意义》(《文史知识》 1982年第12期)
《爱国诗人陆游》(《中华人物志》 中华书局 1985年3月)
《论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构思》(《
北京大学学报》 1985年第5期)
《的思想和艺术》 (《聊斋志异欣赏·前言》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3月)
《汤显祖和》(《古典戏曲十讲》 中华书局 1986年8月)
《吴承恩和》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1986年11月)
《董说和》 (同上)
《尚真的文学观与明代民歌》 (文史知识 1987年第3期)
《漫说苏轼诗》 (《北京大学学报》 1988年第5期)
《思乡念国两情深--说丘逢甲》(台湾《国文天地》五卷 11期 《文史知识》1990年第11期)
《论苏轼散文的创作特色》 (
巴蜀书社《苏轼散文赏析集》前言)
《论清官作品的思想基础》 (《
中州学刊》 1990年第6期)
《宋代话本小说繁荣的市民文化背景》 (《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1年10月)
《谈的思想、人物和情节》 (《
名作欣赏》 1992年第2期)
《对历史素材的改造》 (《
文史知识》1992年第4期)
《的审美特征》 (《文史知识》1992年第7期)
《曹雪芹和》 (《
古典小说十讲》中华书局1992年4月)
《关于北大藏本清代小说》 (
韩国《中国小说研究会报》第17号 1994年3月)
《刘基和他的》 (《文史知识》1994年第7期)
《吴组先生的古典小说研究》 (《
文学遗产》1995年第1期)
《继承和总结》 (《文史知识》1995年第7期)
《漫谈古典小说的鉴赏》 (《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8期)
《论潘金莲悲剧》 (《
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第4期)
《论的意境创造》 (《蒲松龄研究》1995年第3、4期合刊)
《漫谈古典诗歌的鉴赏》(上、下) (《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第5、6期)
《温州杂剧与中国古典戏曲》 (《文史知识》 1996年第10期)
《山外青山楼外楼--谈的艺术构思》 (《
古典文学知识》 1996年第6期)
《蒲松龄的劝世婆心——读〈聊斋志异瞳人语〉》 《蒲松龄研究》 1997年第3期
《的艺术美》 (《名作欣赏》1997年第3期)
《古典小说的概念、范围和早期形态》(《
文史知识》1998年第10期)
《小说家蒲松龄的艺术个性》(《蒲松龄研究》1998年第4期)
《唐代的传奇小说》(《
中华文明之光》第2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
《宋词艺术》(《中华文明之光》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
《蒲松龄和》 (《中华文明之光》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
《的叙事艺术与写情艺术》(《名作欣赏》,1999年第2期)
《略说苏轼的传神论》(《中华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3期)
《琐碎中有无限烟波--的欣赏》 (
韩国《人文科学》第61辑,1999年10月)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与读者的接受》(韩国《中国语文学志》第6辑,1999年12月)
《的手稿本及其价值》(韩国《国际中国学研究》第2辑,1999年12月)
《多元与互补--二十一世纪与中国文化》(韩国
淑明女子大学《二十一世纪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12月)
《王桂庵的人物塑造与艺术构思》 《蒲松龄研究》2000年3、4合刊
《聊斋的版本与聊斋的欣赏》
蒲松龄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1年4月
《解读和欣赏古典诗歌的津梁》 光明日报2001年11月18日
《千言万语锁住舌尖头--赏析》 文史知识 2001年12月
《红楼梦的欣赏》 名作欣赏 2002年1、2期合刊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 北京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
《论苏轼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与融合》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第七辑 2002年10月
《走进古诗文的艺术世界》 中华读书报 2003年3月12日
《侠客精神漫议》 《寻根》杂志 2003年第4期
《让心灵和生活同样美好——关于审美教育的随想》 《
北京教育》 2003年第12期
《古诗文的艺术世界》 《名作欣赏》 2004年第6期
《古诗文的艺术世界》 《名作欣赏》 2004年第4期
《古诗文的艺术世界》 《名作欣赏》 2004年第2期
《孙悟空形象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蕴》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
《圆融的自叙说给我们的启示》 《
红楼梦学刊》 2006年第5期
《周先慎:学术规范与学术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