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属(
学名:Gardenia)为
茜草科下的一个属,截止2024年6月,据生物物种名录(COL)统计,栀子属下共有128个物种,17个
亚种,8个变种。中国有记录的栀子属植物共有6个,包括
匙叶栀子、
海南栀子、栀子、卷萼栀子、
大黄栀子和
狭叶栀子。栀子属遍布非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该属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区。
栀子属多为灌木,很少为乔木,无刺或很少具刺。叶对生。花大,腋生或顶生,单生、簇生或很少组成伞房状的
聚伞花序。花冠高脚碟状、漏斗状或钟状,裂片5-12。
浆果常大,平滑或具纵棱,革质或肉质。种子多数,扁平或肿胀。栀子属大多为喜光植物,亦耐荫蔽,适宜生长在
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中。
栀子属植物形态精致,香味清新,观赏价值极高,已被广泛应用于园林建设,包括城市道路环境绿化、工矿区域绿化、园林绿化带、盆栽等。栀子果实中含有
类胡萝卜素,可提取红、黄、蓝色素;其植株富含多种芳香成分,可用于制作精油和芳香型化妆品。栀子花期长、香气鲜浓,含有较丰富的油脂,可用于制作
窨花茶和栀子油。此外,栀子属植物入药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栀子使用范围最广,《
神农本草经》《
本草图经》《
本草纲目》等医书中均有相关记载。据中国药用典籍《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记载,栀子属中多种植物可入药。
栀子属中部分植物因受到外来入侵植物的竞争、动物啃食、人类的乱砍滥伐等影响,出现了濒危等情况。截止2024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共收录栀子属植物84种,其中极危(CR)11种、濒危(EN)7种、易危(VU)10种、近危(NT)3种。2013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共收录栀子属物种2种,其中
匙叶栀子为濒危(EN)物种,
海南栀子为易危(VU)物种。可通过不定期监测、异地栽培、
繁殖体储存等方式,保护栀子属植物的
种质资源。
历史记载
栀子属植物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可用做中药的植物包括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大花栀子(G. jasminoides 'Grandiflorum')、
狭叶栀子(G. stenophylla)等,以栀子使用范围最广。栀子始载于
东汉医书《
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卮子,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该书将栀子列为木部中品。汉代文字书《
说文解字》中记载为“栀为黄木可染者也”,这表明至少在汉代时期,栀子就被当做药材和染色原料使用了。
栀子作为药材,可分为山栀子和
水栀子。其中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为常用大宗中药材栀子,因为多生于山地,也被称为山栀子。但市场上存在一大一小两种形态的栀子。略小者即正品山栀子,略大者则被称为水栀子,是山栀子的混淆品。历代本草专著中,均将山栀子和水栀子分别对待,其中山栀子一名首次出现在
唐朝医书《药性论》中。宋代医书《
本草图经》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即“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桃也”。
中原地区古人认为山栀子的叶“如兔耳,花六出,白色芳香,果实赤黄色,七棱至九棱,皮薄而圆小”;而
水栀子“颗大、肥大且长”。山栀子是药用正品,可入药;而水栀子只可用于染色,不可入药。
命名
名称考证
栀子在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众多别名,明代医书《
本草纲目》中记载其别名包括
枝子、越桃、鲜支等,这些别名大多与栀子的外观和地名有关。如
东汉医书《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栀子别名为木丹,丹意为红色,推测可能是根据中药栀子的外观颜色而命名的。汉代医书《名医别录》中记载“卮子,一名越桃,生南阳川谷,九月采实,曝干”。唐代诗人
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中也有“
蜀汉花已尽,越桃今又开”。中药
方剂“
越鞠丸”是以中药命名,其中“鞠”指
川芎,“越”则指的就是栀子的别名越桃。栀子在古代产地产于南方,而越地指的就是
南方地区,因此其越桃的别名可能与产地有关。汉代诗人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记载“鲜支黄砾”,其中鲜支指的就是栀子。
此外,古代佛书还将栀子花称为蔔,该别称由
梵语音译而来,意为花树名。
唐朝小说集《
酉阳杂俎》记载“栀子相传即
西域之薝蔔花”,该书认为薝蔔即栀子花。此后的本草专著多沿用此说法。如宋代医书《
本草图经》中“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说即西域薝蔔也”,其中詹匐同薝蔔。《
茹草编》记载“薝蔔即栀子花。曾闻薝蔔花,出自天竺国。香心带露华,素质含霜色。可见,薝蔔即栀子花的说法被古代学者广泛接受,且对薝蔔形态的描写为花瓣六出、白色、芳香,这些均符合栀子花的特征。但这一说法存在争议,明代医学家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就提出了怀疑,“薝蔔金色,非卮子也”,即薝蔔是金黄色的花,栀子花为白色,可见薝蔔并非栀子。后经本草考证,与
佛教经典中的记载对比,薝蔔应该是
木兰科的黄兰(
含笑属 champaca),《
酉阳杂俎》中的记载应为误传。
学名界定
栀子属的学名为“Gardenia”,源于
美国博物学家亚历山大·加登博士(Alexander Garden)的名字,他也是首个为栀子属命名的学者。作为栀子属植物的主要栽品种,栀子具有众多
亚种、近缘种、品种等。依据用途,可将栀子分为山栀子和
水栀子,其中山栀子的学名为“G. jasminoides”,但水栀子的学名究竟如何界定,两者在命名上是否需区别对待,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在早期
植物学著作中,水栀子的
学名几经修改。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药物志《
中药志》认为水栀子为应为栀子的变种,定为
大叶栀子花。之后的药物志《
新华本草纲要》《
新编中药志》等均沿用此说法。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学者
谢宗万经过实地调查,将
水栀子定为栀子的新变型,并将其学名定为长果栀子(G. jasminoides f. longicarpa)。到90年代末,《
中国植物志》的编者们经野外调查和对大量标本的调查,将山栀子和
水栀子并为一种,即栀子(G. jasminoides),二者只在形态上做区别,在命名上不分别对待。截止2019年,
中原地区文献典籍中的水栀子
学名仍得到没有统一。
形态特征
栀子属植物多为灌木,很少为乔木,无刺或很少具刺。
叶
叶对生,少有3片轮生或与总
花梗对生的1片不发育;
托叶生于叶柄内,三角形,基部常合生。
花
花大,腋生或顶生,单生、簇生或很少组成伞房状的
聚伞花序;萼管常为卵形或倒圆锥形,萼檐管状或佛焰苞状,顶部常5-8裂,裂片宿存,稀脱落;花冠高脚碟状、漏斗状或钟状,裂片5-12,扩展或外弯,旋转排列;
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着生于花冠喉部,花丝极短或缺,
花药背着,内藏或伸出;花盘通常环状或圆锥形;子房下位,1室,或因
胎座沿轴粘连而为假2室,
花柱粗厚,有或无槽,柱头棒形或
纺锤形,全缘或2裂,
胚珠多数,2列,着生于2-6个侧膜胎座上。
果实与种子
浆果常大,平滑或具纵棱,革质或肉质;种子多数,常与肉质的胎座胶结而成一球状体,扁平或肿胀,种皮革质或膜质,
胚乳常
角质;胚小或中等大,
子叶阔,叶状。
产地分布
现代分布
栀子属在全球分布广泛,遍布非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非洲的生物多样化程度最高,其次是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栀子作为栀子属的模式植物,分布最为广泛,遍布中国、
巴基斯坦、
朝鲜、韩国美国、
日本等多地;其次是Gardenia imperialis,该种广泛分布于非洲国家,在中国无分布。
大黄栀子分布于中国、
老挝、
泰国等地,
狭叶栀子分布于中国、
越南等地,
匙叶栀子分布于中国、
柬埔寨等地。截止2019年,
海南栀子只在中国发现并采集到了标本。
在中国,栀子属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其中栀子的分布范围最广,其余几个物种分布范围则较为有限,具体分布范围和栖息环境如下:
产地记载
枝子在中国产地广泛,《
神农本草经》记载“卮子,生
川谷”,《
名医别录》记载栀子“生
南阳市”,《
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栀子生南阳川谷,今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的栀子多为野生品种,且主产于河南南阳。
晋朝文人
谢灵运在《游名山志》中记载“楼石山多栀子”,其中指的是
温州市,这也是温州栀子最早的记录。
唐朝医书《
千金翼方》和《新修本草》记载栀子产地为
襄阳市和
邓州市。到宋代时期,栀子产地逐步向南方迁移,如《
本草图经》记载“栀子生南阳川谷,今南方及
谯蜀州都皆有之,南方人竞种以售利”,《
宝庆本草折衷》中记载栀子“生南阳川谷及
西域、西蜀、南方及建州、江陵府、临江军”。由此可见,宋代栀子的产地已经包括华南、华东、
华中地区的大部地区。
明代时期,除了野生栀子,栽培品种也可作药用,且在
杭州市乃至
中原地区各地均有种植分布。
清代时期,福建建瓯开始成为栀子的优质药材产区。清代医书《
类经证治本草》记载“川产者良”,这表明
四川省也是当时
枝子重要的产地。民国《
药物出产辨》记载“以
广东省北江、
星子镇、
连州市产者佳”,这说明民国时期广东地区也是栀子的主产区之一。由此可见,古籍中记载的栀子的产地主要经历了从
南阳市向南方各地的变迁,主产地为
江西省、湖北、
浙江省、
福建省等地,这与现代栀子主要产地基本一致。
生长习性
栀子属大多为喜光植物,亦耐荫蔽,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中,如栀子花、
海南栀子、
大黄栀子等。其中栀子花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忌强光直射,在荫蔽条件下叶色浓绿,但开花稍差;耐严热、干旱和土壤瘠薄,稍耐寒,喜酸性轻黏壤土,在碱性土中易生长不良;其植株萌芽力、萌蘖力均较强,耐修剪,可抵抗
二氧化硫、
氟化氢等有害气体。大黄栀子可适应多种气候环境,即使是42.5℃高温地带和海拔2300米以上的
干热河谷、少雨地带,其也能存活;该植物对土壤要求不高,黄壤土、红壤土、紫色土、黏性土、沙质土等均能正常生长。
栽培技术
栀子属中主要的栽培植物为栀子,以下为栀子的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选择疏松肥沃、
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
壤土作为栀子的种植地,然后翻耕、起垄,并施入人粪尿作为基肥,待土干后浅耙泥块,整平畦面。在垄面按行距开播种沟。
人工栽培
栀子花的人工栽培方法主要有播种、
扦插、和分株3种,其中播种的苗木数量大,成株后生长势强,是生产上主要的繁殖方法。
播种
选择颗粒饱满、颜色深红的成熟果实播种,播种前去掉果皮,挖出种子,并用热水浸泡。可春播或秋播,先将种子与细土混均,然后播于沟内,再覆上一层细土和稻草,最后及时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种子出苗。出苗后去掉盖草,并及时除草,除草后均需追施人粪尿水,育苗1年后即可移栽。
扦插
栀子花的扦插繁殖一般在2-4月之或9-10月进行,以夏秋之间成活率最高。选择优良健壮的2-3年生枝条作插穗,
扦插前剪去下部叶片,先在维生素B12药剂中蘸一下,然后再按行距扦插于土壤中。扦插时枝条应稍微倾斜在苗床上,入土约2/3,上端留1个芽节露出土面。扦插后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分株
在春季或秋季,选择优良健壮的株系,刨开
表土,将幼株从母株相连处分挖出来,然后单独栽植,施浇稀粪水,以促进植株成活。
田间管理
栀子幼树期以施
氮肥为主,在春、夏、冬除草后施入,肥料以
尿素加
饼肥为主,以促进树冠良好发育。进入结果期后,需追施春肥、夏肥(壮果肥)、秋肥(花芽分化肥)和冬培肥;春肥在植株春梢萌动时施尿素,以促进树势恢复、开花结果;夏肥在花授粉完毕后进行,施复合肥,以提高座果率和加速果实生长;秋肥以尿素为主,并配施人粪水,以促进花芽分化;冬培肥在采摘果实后,施农家肥加磷肥,补充养分,以增加植株的越冬能力。
栀子花在雨季时需及时排涝,防止叶片变黄,脱叶脱蓄,旱季时需及时浇水。每年5-7月可剪去顶梢、病枝、过密枝,促使分枝,以增加光照和通风,形成完整树冠。栀子萌芽力强,容易枝杈重叠,整形时应根据树形选留3个主枝,再剪除根蘗萌出的其他枝条。花谢后枝条要及时截短,促使在剪口下萌发新枝。
病虫害防治
栀子的常见病害为
黄化病、叶斑病、煤烟病、
腐烂病等。黄化病发生时可喷洒
硫酸亚铁水溶液进行防治,叶斑病发病期可喷施
波尔多液或
代森锌药剂。煤烟病发生在枝条与叶片上,发现后可用清水擦洗,并喷洒
石灰硫黄合剂或
多菌灵药剂。发现栀子感染腐烂病后,需立即刮除受害部位或喷施石硫合剂杀菌。
常见虫害为
介壳虫、蚜虫、
红蜡蚧等防治介壳虫需在每年春季,喷洒石硫合剂杀灭虫卵,也可在5-6月,幼虫孵化期喷洒
敌敌畏药剂。防治蚜虫,可在冬季刮除老皮,或在植株萌芽前喷施柴油乳剂,以消灭越冬卵;虫害发生时可喷施用
久效磷乳油、
吡虫啉药剂。红蜡蚧发生时,可喷施石油乳剂、
氧化乐果、敌敌畏、
亚胺硫磷等药剂。
采收
10月底至11月中旬,栀子果实多已成熟,熟透的果实由青色变为黄绿、橘黄至红黄色。采摘的最佳标准是果皮由青转红,呈红黄色,果实成熟一批就采摘一批。如果采摘过早,果实未完全成熟,不仅果小、果肉不饱满、影响产量,且果内
栀子苷和
黄色素含量过低;采摘过迟的话,果实又容易发生腐烂和霉烂变色,也不利于树体养分积累和树体安全越冬。
物种保护
保护现状
截止2024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共收录84种栀子属植物,其中17种的
种群动态趋势处于未知状态,占比20%;38种趋于稳定状态,占比45%;19种呈下降状态,占比23%。如夏威夷栀子多分布于美国夏威夷
拉奈岛和欧胡岛,截止2003年其总种群数量为15-16个,已记录的
亚种群仅有6个。雷米栀子非常罕见,截止2020年该物种的已知种群总数为82个,分布在18个亚群中。附生栀子分布于
喀麦隆西南部地区,以及
加蓬的奥果韦滨海省和埃斯图瓦雷省,该物种多生长在高大乔木的树冠中,较为罕见。
致危因素
威胁栀子属植物生存的原因有
入侵植物的竞争、动物啃食、人类的乱砍滥伐等。如山羊、鹿、老鼠、牛与外来入侵动物的啃食、
夏威夷王国大火和森林的过度开发导致夏威夷栀子
种群数量下降。雷米栀子的主要濒危原因是驴尾草(Andropogon bicornis)、野牡丹(Clidemia hirta)、树野牡丹(Tibouchina herbacea)等外来入侵植物的直接竞争,猪、山羊和老鼠的
捕食,以及
栖息地退化也是造成该物种濒危的原因之一。附生栀子多
寄生在
乔木上,其濒危的主要原因是
宿主树木被乱砍滥伐,该物种的分布地为发展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产业,普遍存在过度开发现象。如
加蓬为开采油田,大面积砍伐森林,导致包括附生栀子在内的许多植物处于濒危状态。
保护等级
截止2024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共收录极危(CR)栀子属植物11种、濒危(EN)7种、易危(VU)10种、近危(NT)3种,部分濒危物种列举如下:
2013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共收录栀子属物种2种,其中
匙叶栀子为濒危(EN)物种,
海南栀子为易危(VU)物种。
保护措施
为保护栀子属植物的种质资源,《美国濒危物种名录》和《夏威夷州濒危物种名录》已纳入雷米栀子等植物,并在栀子属分布的地区对其进行不定期监测,同时还开展了异地栽培和繁殖体储存工作。附生栀子具有很大的园艺潜力,
喀麦隆、
加蓬等地将其纳入了科鲁普国家公园、庞加拉国家公园和阿坎达国家公园,其中科鲁普国家公园被认为是该物种最安全的
栖息地。
主要价值
园林绿化
栀子属植物形态精致,香味清新,观赏价值极高,已被广泛应用于园林建设。如
小叶栀子(Gardenia radicans)的花型和叶子形态较小,植株较为紧凑,对地表的实际覆盖能力较高,常用作地表覆盖的主要
植被。而栀子、海南栀、
匙叶栀子、
狭叶栀子等,株型美观,开花密集,可作为盆栽,也可种植于花坛、草坪、庭园绿篱中。其中栀子在园林绿化上用途最为广泛,包括城市道路环境绿化、工矿区域绿化、园林绿化带、盆栽等。
工业价值
栀子属植物被广泛应用于
染料行业,所用品种主要为
水栀子。栀子果实中含有
类胡萝卜素类的西红花素和西红花酸等成分,含量约占栀子果实重量的10%,是一种经济易得的天然水溶性黄色素,在中国作为染料使用已有2000多年历史。由于栀子果实具有良好的色泽和安全性,中国分别在1987年、1998年和2010年颁布实施了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栀子黄(GB7912-2010)》。此外,栀子果实中还含有子苷等
环烯醚萜类成分,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与伯氨基酸(
甘氨酸、
赖氨酸、
L-苯丙氨酸)发生反应,生成水溶性蓝色素,该蓝色素着色力强、溶解性好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控制反应条件得到
栀子红色素,并与其他色素调和产生一系列蓝绿变化的色调,开发出多种颜色的色素,此类色素也已在化工、食品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中国已于2012年颁布实施了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栀子蓝(CB28311-2012)》。
栀子属植物富含多种芳香成分,可用于制作
芳香油和芳香型化妆品。从栀子中提取的栀子花精油的化学成分主要为
芳樟醇、α-
石竹烯、
牻牛儿醇、α-法呢烯等,其中芳樟醇具有典型玫瑰花香香气,香叶醇具有甜果香味,α-法呢烯具有花香,可用于多种香型化妆品、香皂香精以及高级香水香精。此外,
大叶栀子花、重瓣栀子等花大且芳香,也是提取香精的常用原料。
食用价值
栀子花期长、产量较高、香气鲜浓,与茶叶生产季节相吻合,可用于制作花茶。夏季饮用栀子花茶,可起到
防暑降温的作用。栀子花、果实干燥后可单独泡茶饮,也可于其他食材搭配饮用。从栀子中提取的红、黄、蓝三种色素在食品中应用广泛,可作为饮料、酒、糕点、糖果、方便面、罐头等多种食物的天然
着色剂。此外,栀子还含有较丰富的油脂,含油量为22.03%,与大豆接近。栀子油稳定性好,黏度低,富含
亚油酸,可以作为新油源。
药用价值
据中国药用典籍《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记载,栀子属中多种植物可入药,具体如下:
分类
分类历史
对栀子属植物栀子、
大黄栀子(G. sootepensis)、
狭叶栀子等进行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分析,发现栀子属种间遗传距离普遍小于近缘种和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大于栀子栽培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其中大黄栀子和白蟾(G. jasminoides var. fortuneana)间遗传距离最大。系统聚类显示大黄栀子单独成一支,与栀子属其它种和栀子栽培品种亲缘关系最远,狭叶栀子和野生栀子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栀子的大果品种如宽棱水栀、金福水栀、大花栀子等,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而香雪、金花栀子等非传统栀子品种,出现时间相对较短,和野生栀子、
狭叶栀子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
栀子作为栀子属的主要栽培品种,分类研究较多,人们习惯将栀子分为果用栀子和观赏用栀子(栀子花)两大类,果用栀子又可分为药用栀子(山栀子)和色素用栀子(
水栀子)。前人对栀子不同类型的整理归类展开了大量工作,如从栀子的形态分类,将中国
江西省的栀子分为25个类型;或结合表型等参数,对
四川省产山栀子进行
种质分类和筛选等。2020年,中国学者依据栀子叶、花、果的形态学
性状,从数量性状上对其进行分类。发现果实、叶片较大的水栀子品种可聚类到一起,如金褔水栀、水栀子、天顺栀子、宽棱水栀等;花重瓣的栀子花品种可聚类到一起,如荷花、
重瓣大花栀子、
小叶栀子、小白蟾、银边雀舌、花叶栀子等;果实相对较小的品种可聚类到一起,如香雪、圆叶、球果栀子等。由此可见,采用数量分类的方法对栀子品种进行分类的结果与传统的
形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能较好的支持形态分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反映出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有学者通过
聚类分析探索栀子属中栀子、雀舌栀子、重瓣栀子及栀子变型
水栀子之间的亲缘关系。分析共得到251个有效位点,栀子与重瓣栀子最先聚类,然后与水栀子聚类,最后与
小叶栀子聚类。这说明重瓣栀子与栀子亲缘关系最近,雀舌栀子与栀子的亲缘关系最远。
下级分类
截止2024年6月,据生物物种名录(COL)统计,栀子属下共有128个物种,17个
亚种,8个变种。中国有记录的栀子属植物共有6个,包括
匙叶栀子(G. angkorensis)、
海南栀子(G. hainanensis)、栀子、卷萼栀子(G. reflexisepala)、
大黄栀子(G. sootepensis)和
狭叶栀子。下表为中国栀子属植物分类,表中的一二三级分类是按照栀子属的形态特征进行划分的,每一行的内容即分类标准,如一级分类的标准就是叶是否被毛,果顶端有无宿存的萼裂片;如果没有即大黄栀子,有相关表型就进入二级分类。
相关文化
民间习俗
栀子花多生于山野之间,具有平民色彩,唐代诗人
王维在《雨过山村》中描写“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可见栀子花在民间颇为流行。
中原地区古代民女、年轻女子常佩戴栀子花,如唐代诗人
李商隐的“结带悬栀子,绣领刺鸳鸯”,
清代诗人
龚自珍的“去时栀子压犀簪,次第寒花掐到今。谁分江湖摇落后,小屏红烛话冬心”。除
簪花外,还可用来戴孝,明末
粤语短篇小说集《
喻世名言》中记载“且说冯主事怎生模样,头戴栀子花,摺孝头巾”。此外,栀子花还可做成珠花,如《
醒世恒言》中写道“是甚的,是一朵珠子结成的栀子花”。
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人对栀子的审美从叶起步,逐渐转向于花,以花色、花香为主,雨后赏花与月下赏花成为两个重要的审美模式。
南宋时期,栀子审美更趋文人化,多专注于花枝、花根。
南北朝诗人
谢朓的《咏墙北栀子诗》是现存最早的一首专咏栀子的作品,诗中写道“有美当阶树。 霜露未能移;金蕡发朱采,映日以离离”。唐代诗人
杜甫的《江头四咏·栀子》延续了谢眺的描写,“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杜甫和谢眺都专注于描写栀子果实的药用和染色两大功能,却未涉及栀子花。
后期,中国古人对于栀子花的审美开始逐渐转向花色、花香为主,雨后赏花与月下赏花成为两个重要的审美模式。如宋代诗人陈造在《次栀子花韵》中描写栀子“琼树未应矜洁白,金神端为发英华。世间俗眼便红紫,试遣诗翁较等差”,诗人用玉、琼来形容栀子花。而明代文人
陈维崧的《二十字令》,“纨扇上,谁添栀子花。搓酥滴粉做成他,凝蝉纱夭斜”,则用酥、粉来描写栀子花的白色花瓣。
文化象征
栀子在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
南梁开始,栀子花就是恋人、友人之间的传情的信物。栀子是常绿灌木,秋风、霜露不能改其色,这就蕴含了与
松柏相似的岁寒意境。如
北宋诗人
梅尧臣的“举世多植梨,而我学种栀。团团绿阶侧,岂畏秋风吹”。栀子还能抵抗炎夏,因此也常被用于展示诗人的凛凛风骨,如明代诗人黄朝荐的《咏栀子花》,“兰叶春以荣,桂华秋露滋。何如炎炎天,挺此冰雪姿。松柏有至性,岂必岁寒时”。
中国文学中,栀子是常常象征着同心,古人因此多以栀子花传情。如
南梁女诗人
刘令娴的《摘同心栀子赠谢娘》,“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同心何处切,栀子最关人”。栀子可以表达友情,也可以传递爱情。如唐代诗人
韩翃的“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宋代诗人
赵彦端的“与我同心栀子,报君百结丁香”。即便是在现代流行文化中,栀子花也常被用于表达爱情,如
中原地区歌手
刘若英《
后来》中的“栀子花,白花瓣,落在我蓝色百褶裙上。爱你,你
轻声说,我低下头闻见一阵芬芳”,以及
何炅《
栀子花开》中的“栀子花开啊开,淡淡的青春,纯纯的爱”。
参考资料
栀子属.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