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履(1858—1931),字立夫,男,
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人,曾任茅台民团大团总,“天和号”“
荣和烧坊”“荣和烧坊”创立人,
茅台酒创始人之一。
王泽履从小就开始涉足商业,并继承了家族的事业。1879年,王泽履放弃盐巴生意转而成立“荣和”烧房以生产“茅台烧”酒,并凭借祖父辈经商所积累的渠道和人脉关系销往四川地区。1915年,王泽履在
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上获得茅台酒金奖。
1931年,王泽履去世,葬于茅台镇。
人物生平
祖辈基业
王泽履—茅台酒创始人(字立夫,1858—1931),世居
仁怀市茅台村(现
贵州省仁怀市
茅台镇,历史上称为仁岸),祖父王振发(1793—1857)于清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在茅台创办著名商号“天和盐号”经营盐业。王振发由于商业往来需要用酒宴请客商或送礼,在茅台村黑菁子(地名:茅台观音寺社区)创办了“天和号烧房”,酿造当地人称的“茅台烧”宴请官绅和行商坐贾。
从王振发开始经营盐业起,王家逐渐积累了财富,成为
茅台酒地区的巨富。到了王泽履的父亲王用兵的时代,王家的“王天和盐号”业务遍及仁怀各地,王氏家族达到了鼎盛时期。
年少经商
王泽履是独子,王用兵去世后,自然由他继承家业。他的田地大约包括
茅台镇银滩坝子、仁溪沟、长榜、高榜、田榜上、黑庆子、河口、河沟、回龙湾、春树、安村坝等地。
年轻的王泽履从小就开始涉足商业,继承了家族的事业。由于他的祖父王振发曾与
四川省的商家有密切的商业联系,并因此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王泽履便延续了家族的商道。在他接手家业时,盐巴生意已经不再如以往那么好,而
茅台酒白酒却因各路客商的光临而逐渐崭露头角。喝过这款酒的人都会在回程时购买一些以款待客人或作为礼物。
当时茅台已经有二十余家大小不等的烧坊,其中规模最大的要属贵阳华家的“成裕酒房”。王泽履的烧坊是家族传下来的,规模相对较小,主要用于自家消费或请客送礼,只有少量出售。
酿酒闻名
在清光绪五年(1879年),王泽履敏锐地抓住了酿酒业的商机,他与习水的孙全太以及中枢的
石荣霄商议,合伙在杨柳湾开设了一家新的烧坊。王泽履出资使用自家烧坊的设施,而另外两位合伙人分别投入了两百两银子,三家每家选取了一个字,于是成立了“荣太和”烧坊。王泽履负责生产和销售,石荣霄负责管理财务。不久后,孙全太以石荣霄账目不清为借口退出了合伙。孙全太退出后,烧坊改名为“荣和”烧坊。
“荣和”烧坊出产的酒在
茅台镇被称为“王茅”,这是因为与“天和号”王家烧坊有关。而华家的“成裕”烧坊的酒则被称为“华茅”。这两家烧坊都是茅台镇产量最大的两家,也以其酒的品质最高而著称。 “王茅”主要销往四川地区,这是由于王泽履的祖辈在四川经商积累了渠道和人脉关系。而“华茅”主要销售到贵阳等地。这两家烧坊也在当时被认为是茅台镇上最出色的酒坊。
晚年光景
民国年间,王家衰落,王泽履的土地却仍延伸到毗邻的四川古蔺境内。而解放初,王泽履的孙女王宗辉由于经济困难,曾步行到四川合江收地租。
1931年,王泽履病死,葬于
茅台镇上。新中国建立后,因为政府建学校,王泽履的墓便迁到河对面原酱园后的黄葛树旁与其父亲王用兵合葬。
后世纪念
王泽履的嫡孙王宗德承袭了经典的"
王茅"酒配方,创立了王宗德酿酒厂。为了纪念他的祖父王泽履,他将这家酒厂命名为王泽履酒。
王泽履酒是"王茅"家族所倾力打造的酱香型白酒,由王宗德酿酒厂生产。他们采用了"王茅"家族独有的"12987"坤沙酿造工艺,传承了"荣和酒坊"王茅的酿酒工艺。这种酱香型白酒香气幽雅,风味独特。经过长时间的密封储藏,酒质醇厚而甘美,回味悠长。王宗德酿酒厂生产的"王泽履"品牌系列酒,以其优雅细腻的酒体和持久的回味再现了原始"
王茅"酒的风味。王泽履系列酒推出多款产品,以适应各种商务宴请、家庭聚会等不同场合的需求。不同年份的产品也满足市场不同消费者的口味,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声誉和知名度。
获得荣誉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善交村邻
王泽履执掌家业后,恪守祖父王振发在世时立下规矩:做老实生意,诚信为人,乐善好施,深得地邻乡党的好评。新中国建立后,在王泽履迁墓时,很多街坊邻居、王家过去的佃户都自发去帮忙。
贤妻善邻
王泽履的夫人郭氏直到解放后才离世。她在世时过着虔诚的生活,经常念佛,遵守斋戒。家里常备有一个小药箱,如果周围邻居的孩子有小病,她总是乐意帮助他们提供药物,因此被誉为善良的婆婆。
王泽履的孙子回忆道,有一次,有人给他送来一麻袋
青蛙,打算将其宰杀并食用,称之为一种补品。但郭氏一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愤怒,立即命令将所有的青蛙都释放生。
家庭关系
人物评价
王泽履执掌家业后,恪守祖父王振发在世时立下规矩:做老实生意,诚信为人,乐善好施,深得地邻乡党好评。(贵州日报 评)
人物事件
“茅台酒”品牌
在早期,"茅台烧"的包装是采用一种称为"支子"的容器来盛装酒。"支子"是由竹片编织而成,然后用土石灰、糯米、紫红窖泥以及猪血混合成糊状涂抹在竹篓上制成的。后来,这种包装才逐渐改为土陶大肚坛。
在民国四年(1915年),
茅台镇的两家烧坊,即"荣和"和"成裕",生产的"茅台烧"被
贵州省农商部选送,以"茅台造酒公司"的名义参加了由美国倡导,在
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赛会"。当时,"
王茅"的柱形土陶瓶看起来比较朴素,没有引起参会人士的注意。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一切,使参会人士开始重视"
茅台酒"。这款酒的香气深深吸引了评委和所有参会人员,最终"茅台酒"被评为世界名酒,并获得金质奖章,从此声名远扬。
尽管获得奖项本应是一件好事,但回国后,华家和王家为了"茅台酒"的品牌发生了争执。两家都以"茅台造酒公司"的名义统一参展,并且都向赛会送去了他们生产的酒,导致争夺不下。时任
贵州省省长
刘显世亲自发布了省长令,做出了裁决:华家和王家两家烧坊都可以使用"茅台酒"的荣誉来销售他们各自酿制的酒,而奖牌和奖状则陈列在县商会。
化险为夷
王泽履曾担任茅台民团大团总,是当地的富豪和备受尊敬的人物。然而,有一段时间,有人背地里盯上了他。在某年的
除夕晚上,一伙土匪趁着夜色悄然潜入了他的府邸,绑架了王泽履。这些土匪将王泽履关押在一台由两张
八仙桌搭建而成的台子上,将他供奉为“财神”。他们每天提供饮食,定期烧香,要求他磕头,但并没有对他施以暴力或谩骂。土匪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王家交纳一笔赎金才能释放他。王家陷入了困境,只好筹集了8挑银子,并不得不抵押了银滩坝子的田地,王泽履这才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