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之一
树突状细胞是由加拿大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的,是目前所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
发现者
加拿大学者Steinman。
简介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抗原 presenting cells, APC),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组织和脏器,数量较少,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因其具有许多分枝状突起故名。根据来源,可将DC 分为两类,即来源于髓系干细胞的髓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 DC)和来源于淋巴系干细胞的淋巴样树突状细胞(lymphoid DC)。这些DC 因其分布情况或分化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例如,位于表皮和胃肠上皮组织中的DC 称为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LC);心、肺、肝、肾等器官结缔组织中的DC 称为间质树突状细胞(interstitial DC );外周免疫器官胸腺依赖区和胸腺髓质区的DC 称为并指树突状细胞(interdigitating 细胞 ,IDC);外周免疫器官淋巴滤泡区的DC 称为滤泡树突状细胞(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s,FDC);淋巴液中的DC 称为隐蔽细胞(veiled cell)。在上述DC 中,除胸腺髓质区的DC 属淋巴系DC 外,在末梢组织器官中的DC 属髓系或淋巴系DC。其中位于表皮和胃肠上皮组织中的朗格汉斯细胞和位于实体器官结缔组织中的间质DC 属未成熟DC。这些未成熟DC 在接受抗原或炎性介质等作用刺激后,可发育分化为成熟的DC。树突状细胞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未成熟DC 可表达MHCⅠ/Ⅱ类分子、 IgGFc 受体(FcγR)、C3b 受体(C3bR)和某些Toll 样受体如TLR2、TLR4 及TLR9。未成熟DC 摄取、加工处理抗原能力强,而提呈抗原激发免疫应答能力弱。成熟DC 表面特征性标志为CD1a、CD11c 和cd83,可高表达MHC-Ⅱ/Ⅰ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如B7 和ICAM),其摄取、加工处理抗原能力弱,而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能力强。DC 能诱导初始T 细胞活化,因此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树突状细胞也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可通过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参与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例如:①有些DC 可分泌以IL-12 为主的细胞因子,诱导或促进初始T 细胞分化为Th1 细胞,增强细胞免疫应答;②有些DC 可分泌以I 型干扰素为主的细胞因子,产生抗感染和免疫调节等作用;③在有些情况下,DC 可通过分泌IL-10 和TGF-β 等细胞因子,诱导B 细胞发生Ig 类别转换,产生 IgA 类抗体;也可通过分泌以IL-1β为主的细胞因子,促进T、B 细胞活化。
来源
人树突状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stemcell)。DC的来源有两条途径:
①髓样干细胞在GM-CSF的刺激下分化为DC,称为髓样DC(myeloid dendritic cells,MDC),也称DCl,与单核细胞和粒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包括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 ,LCs),间皮(或真皮)DCs以及单核细胞衍生的DCs等。
②来源于淋巴样子细胞,称为淋巴样DC(Lymophiod dendritic cells,LDC)或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iX;),即DC2,与T细胞和NK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树突状细胞(DC)尽管数量不足外周血单核细胞的1%,但表面具有丰富的抗原递呈分子(MHC-Ⅰ和MHC-Ⅱ)、共刺激因子(CD80/B7-1、CD86/B7-2、CD40、CD40L等)和粘附因子(ICAM-1、ICAM-2、ICAM-3、LFA-1、LFA-3等),是功能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DC自身具有免疫刺激能力,是惟一能激活未致敏的初始型T细胞的APC。
功能
人体内大部分DC处于非成熟状态,表达低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体外激发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较低,但未成熟DC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摄取抗原(包括体外加工)或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时即分化为成熟DC,而成熟的DC表达高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DC在成熟的过程中,由接触抗原的外周组织迁移进入次级淋巴器官,与T细胞接触并激发免疫应答。
DC作为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APC,能够诱导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生成。近年来研究表明,应用肿瘤相关抗原或抗原多肽体外冲击致敏DC,回输或免疫接种于载瘤宿主,可诱发特异性CTL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DC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大部分实体瘤内浸润的DC数量多则患者预后好。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核心是产生以CD8+ T细胞为主体的细胞免疫应答,这也是DC作为免疫治疗手段的基础。
DC抗肿瘤的机制如下:①DC可以高表达MHC-Ⅰ类和MHC-Ⅱ类分子,MHC分子与其捕获加工的肿瘤抗原结合,形成肽-MHC分子复合物,并递呈给T细胞,从而启动MHC-I类限制性CTL反应和MHC-Ⅱ类限制性的CD4+ Thl反应。同时,DC还通过其高表达的共刺激分子(CD80/B7-1、CD86/B7-2、CD40等)提供T细胞活化所必须的第二信号,启动了免疫应答。②DC与T细胞结合可大量分泌IL-12、IL-18激活T细胞增殖,诱导CTL生成,主导Th1型免疫应答,利于肿瘤清除;激活穿孔素P颗粒酶B和FasL/Fas介导的途径增强NK细胞毒作用;③DC分泌趋化因子(Chemotactic Cytokines, CCK)专一趋化初始型T细胞促进T细胞聚集,增强了T细胞的激发。保持效应T细胞在肿瘤部位长期存在,可能通过释放某些抗血管生成物质(如IL-12、IFN-γ)及前血管生成因子而影响肿瘤血管的形成。上述CCK进一步以正反馈旁分泌的方式活化DC,上调IL-12及CD80、CD86的表达;同时DC 也直接向CD8+T细胞呈递抗原肽,在活化的CD4+ T细胞辅助下使CD8+ T细胞活化,CD4+ 和CD8+T细胞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或直接杀伤,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
分布
它们通常少量分布于与外界接触的皮膜(黏膜)部位,主要为皮肤(在皮肤上的,称为Langerhans细胞[注:Paul Langerhans (1847-1888), German anatomist]),和内层的鼻子、肺、胃与肠的内层。血液中也可发现他们的未成熟型式。他们被活化时,会移至淋巴组织中与T细胞与B细胞互相作用,以刺激与控制适当的免疫反应。
在一段成长过程中他们长出树枝状的突起,原文树突来自希腊文的dentrites(关于树的),因此本文译为树突状的细胞。然而,这些并不与神经元有特殊的关联,虽然其也有相似的部位。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也叫做隐匿性细胞,不若树枝状的突起,它们具有大量的、细胞质的菌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发现者
简介
来源
功能
分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