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之和尚(1605年—1681年),俗姓王,法名性一,字贯之,明末清初
嘉定州犍为县人。幼年到嘉定金壁庵出家,拜三济和尚为师,法名贯之。
顺治七年(1650年)去
峨眉山,正值兵,见山上僧入生活极其困难,他便化缘买粮,供济山僧。战事平息后,他率领门人在龙神寺庙废址上修建
伏虎寺,历时20余年。建殿13幢,寺堂雄伟壮观,成为峨眉山第一大寺。
贯之和尚平日生活筒朴,
日食二餐。一生殚力佛门,从无倦怠。76岁圆寂时,峨眉县文士宋肄樟为其撰写《贯之和尚塔铭》,塔铭中载有“乘悲愿来,原为斯人。七十六载,劳形苦身。济人利物,广结净因”等赞语。
贯之和尚,法名性一,字贯之,四川犍为人。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俗姓王。12岁父丧,辞母去
乐山市(今乐山)金碧庵,拜三济和尚为师。虚心好学,探研佛典,学识精进。三济和尚圆寂后,师于明
崇祯十四年(1641年)就夙明法师,受沙弥戒。甲申之乱,隐居铜河狮子山,结茅修持。师知兵戈后有灾荒,率众躬耕积粮,救助饥民无数。清顺治五年(1648年),请澄江和尚受具足戒。
峨眉山在明末清初兵戈之后,寺宇香火荒凉,僧人生活窘迫,师倾囊相助,购米供给
峨山彝族自治县僧众。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春,师率徒可闻等在伏虎寺觅旧址结茅以居,名虎溪精舍,接待十方信众。来峨官吏,都为他以利人为志,以济物为怀的精神所感动,积极捐资赞助,重修伏虎寺。历时20年,建成殿宇13重,共l00余间,崇宏壮丽,为全山第一大寺。为培育僧才,弘扬佛法,贯之和尚在寺内建一学业禅堂,集有志僧众共研佛学。梁平双桂堂破山海明禅师有《伏虎寺开学业禅堂缘起》一文记述。
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四月初三日,师索纸笔书偈云: “年经七十六,自愧无长处。弘誓深如海,道心高似佛。生生
任我行,世世人天路。万物常围绕,那些随分足”。书毕掷笔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