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恐头龙(拉丁文:Dinocephalosaurus
短头怪蝠蚤东方亚种)是一种曾生活在2.3亿年前的浅海中的恐龙。是长颈龙科的一个物种。
东方恐头龙化石于2003年在贵州省
盘县特区首次被发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李春将其命名为“东方恐头龙”。东方恐头龙的颈部长度超过 1.7米,躯干部分还不到1米。脑袋相对较小,嘴里长有利齿。
2024年2月,中国和其他国家组成的的国际研究小组在贵州省发现一块距今约2.4亿年的完整东方恐头龙化石。根据测算,这只恐龙生前体长5米左右,是生活在
三叠纪时期的两栖生物。
2002年秋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李春,在贵州省
盘县特区挖掘出一个 远古海洋里的
长颈龙的
颅骨,后来在头骨的上颚方找到了它尚存的3 颗尖牙。2003年年底,李春在同一海洋石灰岩层中又挖掘出了中国第个原龙(最原始的爬行动物的总称)的完整化石,也是世界上发现的首具完整的海洋原龙化石。
2024年2月,来自
苏格兰、德国、美国和中国的国际研究小组在中国贵州省发现一块距今约2.4亿年的完整东方恐头龙化石。根据测算,这只恐龙生前体长5米左右,是生活在
三叠纪时期的两栖生物。它的奇特之处在于脖子特别长,其脖子长度甚至超过身体加尾巴的总长。
东方恐头龙的颈部长度超过 1.7米,躯干部分还不到1米。东方恐头龙的颈椎有25节椎骨。恐头龙的前颌骨向后延伸至外鼻孔的后边缘;上颌骨长而粗壮;轭骨没有腹后突,整体呈"L"形,在鳄类中,轭骨有腹后突,呈倒"T"形);前颌骨和上颌骨的外边缘上有两处明显的凹陷;顶骨的背面平滑;下颌关节骨上的反关节突细小。
东方恐头龙与来自瑞士
圣乔治山的
长颈龙非常相似。它与长颈龙的主要区别在于前上颌骨、上颌骨、颈骨和顶骨的形状。尽管长颈龙科现在被称为原龙目,但来自中国的新材料表明,长颈龙科的主龙形亲缘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008年,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
张启跃及其团队组织野外发掘,在云南省曲靖市
罗平县的罗平国家地质公园采集到了一件恐头龙的化石,距今2.45亿年。研究人员花了3年时间将它整理修复完成,研究人员发现,这件化石标本并不只有一个个体,而是两个,其中一个小个体包裹在大恐头龙的体内。
刘俊表示,恐头龙属于原龙类,是初龙类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分支。它们主要生活在中生代
三叠纪时期特提斯洋东岸的浅海区域,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华南地区。恐龙、翼龙、鸟类等属于另一个分支,它们互为表亲,只是恐头龙出现的年代更早。需要强调的是,在其他已知的初龙类动物中,没有一种和恐头龙一样采用胎生的生殖方式。因此,这个发现颠覆了生物学的一个传统认识。
东方恐头龙除了胎生这一特别的机制,研究人员还发现了恐头龙的另一个不同之处,那就是后代性别决定机制。在现生的与恐头龙关系最为密切的爬行动物中,比如龟类、鳄鱼,它们的后代性别是由卵的孵化环境温度所决定的。但是,恐头龙却和鸟类、哺乳动物一样,它们的后代性别是由基因决定的。要确定这一机制,对刘俊而言,是这项研究中最困难的部分。研究团队先对现生羊膜卵动物(包括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进行了统计,找到它们的生殖方式和后代性别决定机制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谱系模拟的方法,生物在不同的谱系位置,其生殖方式和后台性别决定机制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那么,已知恐头龙在演化谱系树上的位置,最后研究团队推测得到,如果恐头龙是胎生,那么它的后代性别由基因决定的概率超过了95%。
然而,这还不是研究过程中最费时间的一项。为了找到恐头龙在演化谱系树上的准确位置,从2014年开始,刘俊满世界找化石、看文献,把这块化石跟其他原始的初龙类化石骨骼形态作对比研究。他对大量化石进行研究和观察、建立数据矩阵,再用计算机对形态学的数据矩阵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项看似很常规但又极其烦琐的工作,是后续研究最重要的基础。截至恐头龙这一支系没能持续演化就灭绝了,而研究人员截至2017年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