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相石,男,博士,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物无机
化学、金属酶化学以及蛋白质化学。
自1996年起,谭相石先后获得了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
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
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美国
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提供的博士后研究基金支持,在多个国家的机构进行了博士后研究。他在
法国(CEA/Grenoble)、
英国(
爱丁堡大学)、
日本(茨城大学)、
美国(
德州农工大学)等地的研究工作中,专注于金属酶/金属蛋白的基因
克隆、蛋白分离纯化、结构性质和
催化动力学机理等方面的研究。2002年4月起,他成为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化学系的长期研究员,与Lindahl教授合作开展了一项由美国NIH资助的重大科研项目,该项目名为镍离子在
乙酰辅酶A合成酶中的功能及该酶的催化
反应机理研究(GM46441)。通过使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波谱学、快速反应动力学、
蛋白质晶体学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他对产乙酸菌金属酶乙酰辅酶A合成酶/
一水碳酸钠脱氢酶(ACS/CODH)的三维结构、性质、
催化反应机理及其结构与功能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2007年,谭相石回到
复旦大学化学系/生物医学研究院继续其教学和科研工作。
谭相石的主要研究领域涵盖金属酶、金属蛋白的结构、功能、催化反应机理及其与疾病和药物相关性的研究;微量金属离子在生命体内的传递、代谢、平衡的分子机理;以及基于
化学小分子如
一氧化氮(NO)、
一氧化碳(CO)、
硫化氢(H2S)、
过氧化氢(H2O2)及血红素的信号转导分子机制研究。他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多篇国际期刊上,其中包括《
JACS》(J. Am. Chem. Soc.)等知名刊物。
谭相石发表了多篇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其中一些被收录在《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等重要科学期刊中。他的代表性论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篇:
1. Xiangshi Tan, Marlene Martinho, Audria Stubna, Paul A. Lindahl, Eckard Münck. M?ssbauer Evidence for an Exchange-Coupled {[Fe4S4]+Nip+} A-Cluster in Isolated Subunits of Acetyl-Coenzyme A Synthase/
碳 Monoxide Dehydrogenase. J. Am. Chem. Soc. , 2008 , 130, 6712-6713.
2. Xiangshi Tan, Ivan V. Surovtsev, and Paul A. Lindahl. Kinetics of CO insertion and acetyl-group transfer steps, and a model of the Acetyl-Coenzyme A Synthase
催化 Mechanism. J. Am. Chem. Soc., 2006, 128(37), 12331-12338.
3. Xiangshi Tan, Anne Volbeda, Juan C. Fontecilla-Camps, and Paul A. Lindahl.
函数 of the Tunnel in Acetyl-Coenzyme A Synthase/
碳 Monoxide Dehydrogenase . J. Biol. Inorg. Chem., 2006, 11(3), 37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