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鲶科
辐鳍鱼纲鲇形目
海科(学名:Ariidae),为鲇形目的一科,是热带亚热带底栖性鱼类,包括许多生活在海水里的鲶形目鱼类。该科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水域,包括约143个物种。海鲶科喜欢在砂泥底质水域、河口区红树林区或沼泽区等有机质丰富的水域活动。它们通常从海洋中进入淡水中下游生活,以小鱼、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为食。海鲶科中的大部分鱼种以肉食性为主。部分物种为卵生,大部分雄中华海鲇会将雌鱼所生的卵置于口中孵化。
形态特征
海鲶科鱼类的身体延长,头部略为平扁,后部略侧扁,腹部轮廓稍圆。头部比例属中大型,覆盖骨板,骨板上并有颗粒状突起。吻部略为尖突,口裂较大,居头部稍前方(亚前位)。上颌长于下颌,通常有1对上颌须及2对颏须,少部份鱼种为上下颌须各1对,上、下颌及颚骨均有绒毛状齿带。体表裸露无鳞片被覆,背鳍及胸鳍各有一根硬棘,均有毒腺;有脂鳍,尾鳍为叉形尾。
地理分布
海鲶科鱼类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大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及河口区域。全球约有14属120种以上,中国台湾纪录有1属3种。
代表物种
1. 大中华海鲇,Arius maculatus(Thunberg,1792),又称斑海鲶 、海鲶,英文名Spotted catfish、 Sea Cat-fish,同种异名Netuma maculatus,俗称成鱼、成仔鱼、臭臊成、海涂虱,鲇形目 、海鲶科(Ariidae)海鲶属的一种鱼类。体长形,前部宽阔、后部侧扁,一般体长60厘米以上,背、胸鳍硬棘的基部锯齿状有毒腺,被它刺伤会引起剧烈疼痛,是该鱼的防御工具。
2. 中华中华海鲇,体延长,头部平扁较宽,体后部侧扁。眼小,体无鳞。背鳍始于胸鳍基后上方,具1不分支和7分支鳍条,第1鳍条丝状延长,几伸达脂鳍起点。脂鳍发达。体背褐绿色。腹部银白色,各鳍灰黑色。生态环境:为暖海性近海底层鱼类,喜活动于水流缓慢的泥质底海区,春季由深水游向河口近岩作生殖回游,并到表层活动,以底栖动物为食,尤喜食贝类。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
3. 布氏海鲶,属于海鲶科,海鲶属。主要产地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地理分布
代表物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