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孟源(1913年—1985年11月11日),著名历史学家,出生于直隶宁津(今
宁津县)
大柳镇大柳街。中国大学肄业。他的一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尤其在史料的搜集、鉴定和编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荣孟源曾担任研究员、学术委员、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
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务。1985年病逝于北京。
1931年考入
中国大学读书,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进步学生反帝爱国运动。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在
北平市和家乡之间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
山西省参加
八路军。1938年去延安,曾任八路军总兵站卫生部股长,并先后在边区师范和行政学院任教。
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先后在北方大学和
华北大学任教。1950年,从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转到新创建的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年,被错划为“
右派”。
历任研究员、学术委员、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
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等职。
荣孟源在长期的史料工作中形成了其系统而独特的史料观。他强调史料与历史研究的密切关系,认为充分占有史料是
历史学研究的第一步,尤其重视第一手史料的重要性。他认为:“任何历史的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是最基本的前提。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着的,但它并不先验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人们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是通过大量的史料深入研究而获得的。”荣孟源在史料的搜集方面追求新颖、全面、实在,在史料的鉴定方面注重来源、制作、形式、印章等方面的考量,在史料的编纂方面不拘泥于形式,坚持价值第一。
从1954年到1985年,他主编的《
近代史资料》共出版60期,约2000万字,为近代史研究出版了数量最多的一批史料。他的档案史料观对当时的史料整理实践有指导意义,其系统的编纂思想还为创建现代档案史料编纂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