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兰姆
英国散文家
查尔斯·兰姆(1775年2月10日 - 1834年12月27日),英国散文家诗人和古物学家,以其《伊莉亚随笔》和与妹妹玛丽·兰姆合著的儿童书《莎士比亚故事集》而闻名。
生平
查尔斯·兰姆出生在伦敦,父亲约翰·兰姆是律师塞缪尔·索尔特的助手,母亲伊丽莎白于1796年去世。兰姆有一个哥哥约翰和一个妹妹玛丽,他们的童年伴侣关系非常亲密。兰姆在基督教医院接受教育,与S·T·柯勒律治建立了终身友谊。由于口吃,兰姆无法从事牧师职业,14岁离开学校后,他在南海公司工作了25年,直到退休。1796年,兰姆的姐姐玛丽在一次精神病发作中杀死了母亲,兰姆承担起照顾她的责任。他们的家庭生活充满了挑战,但也有着丰富的社交活动,他们的住所成为了当时许多戏剧和文学人物的聚集地。
创作生涯
兰姆的作品分为三个创造时期。早期也就是第一时期的杰作有1796年在塞缪尔·柯勒律治的《无所不谈》上署名为C·L的一些诗作,1798年的浪漫诗《萝莎蒙德·格雷》,戏剧诗作《约翰·伍德维尔》,还有一些并不十分成熟的散文作品和诗歌作品。第二时期作品主要是一些文学评论,1807年同玛利合著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兰姆写的是悲剧部分,而姐姐玛丽写的是喜剧部分,这部作品通常被认为是他的第一部成功之作。该作品针对的主要是小孩,但姐弟俩采用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学形式写出来的故事深刻,以致当时的男女老少,都对他们写的新莎翁故事集很感兴趣。直到现在,他们写的“莎作”仍被视为英国文坛上最好的故事集。1808年他的《莎士比亚同时代戏剧诗人之范作及注》问世。该作品进一步发扬了塞缪尔·柯勒律治评论的杰出之处,并对后来约翰·济慈的诗歌风格产生了影响。
第三阶段主要是兰姆关于人生的一些评论,主要收集在1823年的《伊利亚散文集》和十年以后出版的第二部《伊利亚散文集》中。这些随笔早在1820年的新《伦敦杂志》就开始与读者见面,并且一直持续了好多年,涉及的主题有《烤猪论》《古瓷》《扫烟囱童工赞》《不完美关怀》《耳论》《贝特太太的牌观》《麦基·恩达》《餐前优雅》《梦中儿女》以及其它随笔,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这些作品都是即兴之作,但都反映了伦敦当时人们的轻松的生活百态,类似一个不爱说话的小男人在伦敦拥挤的街道东瞧西逛一样。在我们上面提到的第一部和后来一部散文集中,在《烤猪论》和《梦中儿女》中兰姆把他的幽默和哀怨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学特点
查尔斯·兰姆生活在1819世纪之交,当时全欧的最大政治事件是法国革命。兰姆在早年和其他英国热血青年一样,受法国革命影响,结交了一批思想激进的朋友,一同著文办刊,向反动保守势力斗争,同时也受对方攻击。但滑铁卢一战,拿破仑·波拿巴失败,欧洲形势大变,封建势力复辟;女王陛下政府的政策日趋反动,兰姆的朋友们也走向分化,有的受舆论围攻,有的受审讯下狱,有的流亡国外,有的思想转为保守。在这种形势下,兰姆写文章只谈日常琐事了。
兰姆的这些随笔内容多种多样:或写他青少年时代的往事,或写他的亲人朋友,或写他做小职员的辛苦生涯,或写他忙中偷闲的小小乐趣,或漫谈他读过的书念过的诗看过的戏认识的演员,或写伦敦的街景市情,还写乞丐扫烟囱的穷孩子,写书呆子单身汉和酒鬼,等等。他的笔法是叙事抒情议论互相穿插,使用的语言是白话之中夹点文言,情调亦庄亦谐寓庄于谐,在谐谑之中暗含着个人的辛酸。
从文学史的角度说,兰姆的随笔属于英国浪漫派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从思想上摆脱理性主义的约束,追求个性和感情的解放;从创作方法上摆脱古典主义的限制,追求“我手写我心”——在这些根本方面,兰姆和其他英国浪漫派作家并无二致。但不同之处在于:当其他浪漫派作家(如华慈华斯)以农村大自然。美国学者安妮特·鲁宾斯坦博士指出:兰姆是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职员教员会计雇佣文人等中下层“白领工人”的代言人。
出版图书
人物评价
播报编辑
批评家贝雷尔说:“兰姆知道自己神经脆弱,又深知自己一生中所要承受的沉重负担,所以他拼命躲进那些琐事里,有意装傻,以免由于激动而变成疯子。”他有他的苦衷。尽管如此,兰姆一生中对于社会下层的穷困者、弱小者、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始终怀着真挚的同情,对于他那些处于逆境之中的思想激进的朋友,如葛德文、亨特和赫兹利特等,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友谊,并尽力给予支援帮助。这种感情,从他的随笔的字里行间时时可以觉察出来。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生平
创作生涯
文学特点
出版图书
人物评价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