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台臣(1884-1936),原名丕阁,字台臣,出生于
濮州(今
濮阳市)。他是一位著名的革命教育家。1902年,谢台臣考中秀才。1905年,他进入
保定市高级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在保定、
大名县、
天津市等地的中学任教。1923年谢台臣创办七师学校,担任校长.受“五四”运动影响,入党前是—位民主主义战士。
简介
【谢台臣(1884-1936年)】1922年,在大名创办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并任校长。提出“以作为学”和“师生大成一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行教育民主。1926年,受中共党员
冯品毅影响,倾向革命,大力支持党所领导的革命活动。次年春,经
赵纪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自觉把学校作为培养革命人才的阵地,废除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审定的
教科书,亲自拟定教育大纲,聘请中共党员王冶秋等讲授
马克思列宁主义课程,选用李大钊、
鲁迅及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作品为国文教材。还鼓励和带领师生参加革命活动,为革命事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1930年4月,中共直南特委提出以第七师范为核心,组织武装暴动。他从实际出发,提出并坚持正确意见,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帽子,开除党籍。后仍坚持为党工作,于1936年逝世。次年,第七师范广大师生为其建立了“谢台臣纪念碑”。1979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为他平反昭雪,恢复
党籍。
谢台臣年谱
1884年(清光绪十年),谢台臣出生于
濮阳市高新区
新习乡(原属于濮阳县)
鹿斗村。
1890年六岁,谢台臣入私塾馆读书。
1896年十二岁,拔贡李多助先生在今新习乡瓠子村寺上开办私塾馆,谢台臣到寺上塾馆读书。
1900年十六岁,谢台臣与阳赵村(今属
滑县)赵女士结婚(婚后生一子三女)。
1902年十八岁,谢台臣应科举考中秀才。
1905年二十一岁,谢台臣被濮阳县选送到
保定市入直隶省优级师范学堂(后改为直隶省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史地科专业。
1912年(民国元年)二十八岁,谢台臣毕业于直隶省高等师范学校,开始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到直隶省大名第十一中学、保定高等师范学校、天津中日中学任教。
1914年三十岁,谢台臣被直隶高师校长赵次原任命兼直隶高师附属中学部主任(校长),并着手研究
颜元教育主张。
1919年,谢台臣妻子赵女士病逝。
1920年(民国九年)三十六岁,谢台臣当选为直隶省议员,但仍为保定高师教员兼附属中学部主任。
1921年三十七岁,谢台臣去天津直隶省议会工作,同时任教于同文书院。
1922年三十八岁,谢台臣在省教育厅工作的阎承之的鼓励下,提出在大名创建直隶省第七师范学校的倡议。
1923年三十九岁,谢台臣与保定温仁村张若锦女士结婚(婚后生三男一女)。
同年7月,直隶省议会通过谢台臣提出的在大名创建第七师范学校的议案。省教育厅决定在
大名县创建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并任谢台臣为校长。谢台臣由
天津市赶赴大名,聘请晁哲甫、王振华、高韶亭等一批进步人士帮助建校,很快招收第一、第二班学生八十余人。
同年8月,谢台臣借城内第一
高级小学为临时校址,七师即开学,谢校长在开学典礼时提出“以作为学”办学主张和“师生打成一片”的民主口号。
1924年春,四十岁,谢台臣带领七师全校师生在大名城北开始建设新校园。
同年7月,七师新校建设还没最后完工,谢台臣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由大名一高提前迁入城北七师新校园。
同年10月,
冯玉祥在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倒
吴佩孚,发动“
辛酉政变”,并联合
胡景翼、
孙岳组建
国民军。为引导学生认识冯玉祥这一行动的进步性,谢台臣对学生进行反封建军阀的教育。
1925年6月,上海“五”惨案发生后,为支持上海工人罢工斗争,谢台臣发动全校学生上街宣传,并进行募捐活动。随之在大名城乡进行抵制日货的斗争。
1926年3月,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谢台臣带领全校师生对外宣传反对
帝国主义和抵制一切外货的斗争。
同年8月,谢台臣邀请共产党员
冯品毅来七师任英语教员,冯在校一边讲课一边宣传革命思想,后在10月临走时发展学生
刘大风等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发展学生成润等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很快成立了党、团支部,学校里开始有了党组织。
1927年3月,为支持共产党员学生刘大风等三人到武汉受训,参加革命活动,谢台臣、晁哲甫、王振华三人各拿出七十块银洋给予援助。
同年4月,
李素若受北方区委指派到大名创建地方特别支部,李任特支书记,
赵纪彬、李大山为支委。此间谢台臣由李素若、赵济焱二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入党的有晁哲甫、王振华等教师和一部分学生。
同月,谢台臣支持党员学生赵济焱应邀出任红枪会参谋长,李大山为参谋。
同年5月,因红枪会会门群众攻打大名城,七师学校提前放假,谢台臣让学生们回农村参加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
同年7月,谢台臣按照
濮阳市特支领导同志的指示意见,为试探
孙殿英对北伐革命的政治态度,同孙殿英会谈。
同年8月,“七一五”政变后,谢台臣随国民革命军梁寿恺部退走
新乡市,巧遇从武汉农讲所回来的
刘大风,经刘大风介绍,谢台臣转赴
开封市,找见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周以粟,周向他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谢回濮阳家乡后转入地下革命活动。
同年12月,谢台臣和王振华赴
天津市,暂在中日中学任教。
1928年,由于北方军阀部队占据大名城,同时又无办学经费,七师学校停办。
1929年2月,
河北省教育厅派阎承之找见谢台臣,重新委派他到大名恢复七师学校。
同月,谢台臣借到
濮阳市催要学校经费的机会,到监狱看望被濮阳县反动当局逮捕的共产党员
赵纪彬、李大山二人,他表示想法进行营救。后来谢给赵、李二人四百块
银元,供他们打官司用。
同年3月,停办一年半之久的七师重新开学。为加强师资力量,谢台臣委派教员
王真赴
北平市,通过华北教联先后聘请李梦龄、张苏、王冶秋、
原政庭、姬德林、王痴吾、王眉征、藏恺之等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到七师任教。
同年4月,为邢台中心县委筹办对外联络机关,谢台臣等拿出一百多元给予经费支持。
同年5月,顺直省委农委书记
郝清玉来
大名县组织武装暴动。因谢台臣提出不同意见,被视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被开除党籍。同时被开除党籍的有晁哲甫、王振华等十多人。此时,谢台臣感到无法继续办学,再次向教育厅提出辞呈。随后离开七师,他到了
北平市,先后到北平女子中学和北平师范学校任教。
1931年3月,谢台臣从北平治病回家途经大名,受七师学生诚心挽留和省教育厅阎承之劝说,谢台臣重回七师主持工作。
暑期,谢台臣在七师主持工作期间,一方面受到来自执行“左”倾路线的地方党组织的内部的压力,说他“右”倾;另一方面还受着
中国国民党反动军警威胁,在内外双重压力下,谢台臣忧郁成疾,患了重病,他不得不回家休养。后去北平治病辞去七师校长职务。
1933年,谢台臣在北平协和医院治病,年底返回家乡鹿斗村。
1934年,谢台臣编著的《
中国通史》一书由北平文化学社出版。
1935年,谢台臣的第二夫人张若锦病逝于
保定市,年仅三十九岁。
1936年2月26日(农历二月初四),谢台臣因病逝世,终年五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