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Semiotics或Semiology)最初是研究符号传意的
人文科学概论,涵盖了所有的文字符、信号符、密码、古文明记号、手语等。直到二十世纪下半期,随着
结构主义的兴起,符号学才得以在西方世界的人文科学中受到重视。现代符号学的另一重要来源是
瑞士语言学家
弗迪南·德·索绪尔的教学讲稿——《
普通语言学教程》,他将符号分成意符Signifier和意指Signified两个互不从属的部分,确立了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对后来的
克劳德·李维-史陀和
罗兰·巴特等法国结构主义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符号学的发展得益于多种学科的进步。首先是现代语言学,索绪尔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预言将有一门专门研究“符号系统”的学科出现,并为其做了初始的理论准备。其次是
文化人类学,它为符号学提供了部分研究对象。此外,哲学中的
现象学研究也为符号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
法语中,有两个术语sémiologie和sémiotique与汉语中的“符号学”一词对应。sémiologie原本指医学科学中对于“病相”的研究,
弗迪南·德·索绪尔首次将其用于符号系统的总体研究。
符号学则源自英文semiotic,最早由
美国符号学鼻祖皮尔士使用,指的也是对符号的研究。从七十年代开始,这两个术语所涵盖的研究内容便出现了较大区别。sémiologie的研究仅限于能指符号的特征性,而sémiotique的研究更注重语义研究,努力探讨意指方式,认为符号学应该成为一种有关意指系统的理论。
法国的符号学研究,从起步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理论框架,成为了世界范围内这一领域研究的佼佼者。中国的
符号学研究,长期以来处于“引进”阶段,但在语言学、
逻辑学、翻译理论和文学研究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借鉴。《符号学译丛》的出版促进了我国符号学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符号学是研究意义活动的学说,文化符号学特别关注非语言、非叙述的文化现象。符号学的目的在于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一个共同的方法论,尽管尚未有一个完整且适用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但它已成为文化研究中最主要的目标之一。
符号学的发展受到了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几种模式的影响。第一种是语言学模式,第二种是逻辑-修辞学模式,第三种是以洛特曼为首的塔尔图-
莫斯科学派的
符号学模式。这些模式都为现代符号学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各自存在着限制符号学进一步发展的弱点。
符号学与其他学说的结合,如
马克思主义、心理分析、
现象学/
存在主义/阐释学等,推动了符号学的发展。符号学还与非欧美民族哲学传统的结合,如中国学者在整理中国哲学中的符号学上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