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路
上海市黄浦区街道
淮海路(英文名:Huaihai Road),也被称为“东方香榭丽舍大街”,位于上海市中心区,包括东路、中路和西路在内,东起人民路,西至凯旋路,全长7公里多,横跨上海市黄浦、徐汇区长宁区三大区。
1900年,法租界扩张,今重庆路以东的淮海路地区被划入法租界,同时,按原勘定路线修筑淮海东路(今淮海东路)。其后,法租界顺宁波路西进,筑西江路、宝昌路,其交接处在今重庆路,东为西江路,西为宝昌路。1906年10月10日,西江路、宝昌路统称宝昌路,也就是后来的淮海中路。1915年据法军名将约瑟夫·霞飞之名改霞飞路(Avenue Joffe)。1920年代起,随着大批俄国侨民定居上海法租界,霞飞路上开始出现大批俄侨商店,霞飞路也因而被称为“东方圣彼得堡”“东方涅瓦大街”,中国人则称其为“罗宋大马路”,1943年,汪伪政权改霞飞路为泰山路。1945年,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将其改为林森中路,以纪念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
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告将林森中路更名为淮海中路,以纪念淮海战役的胜利。1951年,淮海路开始建立国营企业以引导市场,1956年,国营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在淮海路组建,成为中国首家妇女用品专业商店。1978年改革开放后,淮海路逐渐显现活力,陆续涌现了上海首家电脑商店、首家美容美发厅、首家大众快餐店等,并举办了上海第一次时装发布会。1992年,随着轨道交通1号线的建设,淮海路先后建成瑞安广场、柳林大厦上海广场等十余栋现代化大型商业商务楼宇。2003年,香港新世界大厦落成,标志着淮海路全线大规模重建改造基本结束。2024年4月8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商圈能级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围绕“更人文、更未来、更融合”的方向,将淮海路商圈建设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雅时尚”的商业街区。
淮海路是上海市最著名的马路之一,曾吸引过许多中国历史上的国内外政治活动家、文化艺术名人在此居住和活动,包括孙中山冯玉祥蒋经国、宋庆龄、许广平竺可桢徐悲鸿等等。
历史沿革
租界时期
淮海路最初位于法租界。1848年,法国领事敏体尼向上海道台吴健彰提出租地,成在新道台麟桂。1849年4月6日(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三月十四日),双方签字换文并予告示,最初的法租界是“上海北门外一处地:南至城河(今人民路),北至洋泾浜(今延安东路),西至关帝庙诸家桥(今西藏路)。东至潮州市会馆(今黄代路)沿河至洋泾浜东角”。
1898年,法租界强占四明公所,激起寓沪宁波人强烈反抗,经法国驻华公使毕盛(S.J.M.Pichon)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交涉,达成协议,其中一条规定法租界当局可以在四明公所地面上开筑交通上所需的道路。1900年1月30日,上海道余联沅与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宝昌,为解决四明公所事件协议,言明法租界可以按照原定线路修筑宁波路,即今淮海东路。其后,法租界顺宁波路西进,筑西江路、宝昌路,其交接处在今重庆路,东为西江路,西为宝昌路。1902年起,路上开始遍栽从法国引进的悬铃木树作为行道树,上海人习称“法国梧桐”。1906年10月10日,西江路、宝昌路统称宝昌路,也就是后来的淮海中路。宝昌(Paul Brunat)指的是为法租界公董局总董。1908年,宝昌路开始行驶2路有轨电车,这路电车通行整整60年,到1968年才停驶。
1915年,又以法军将领约瑟夫·霞飞的名字更名为霞飞路(Avenue Joffe),同年反对袁世凯的革命组织中华革命党总部在淮海路设立。1919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淮海路成立。1920年代起,随着大批俄罗斯侨民定居上海法租界,霞飞路上开始出现大批俄侨商店,加速了商业街的形成。浓重的斯拉夫气息,形成了霞飞路的独特氛围,被称为“东方圣彼得堡”“东方涅瓦大街”,中国人则称其为“罗宋大马路”,1925年,法公董局越界筑乔敦路(Jordan Road),以英国驻华公使名命名,也就是后来的淮海西路。1926年至1928年,俄国侨民在淮海路开办了小百货店近20家、服装店30家、食品10家以及大型糖果、药房、钟表首饰和理发店各5家。这时期的霞飞路也改建为了柏油路面,无轨电车、公共汽车也于1926、1927年相继开通。1928年7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在霞飞路899号(现淮海中路1337号) 成立。
1930年代,霞飞路改建水泥路面,并且上海俄国商会也移至了当时的霞飞路779号。1933年,乔敦路改名庐山路。1930年代中叶,霞飞路商业街可分为三段,东段自敏体尼荫路(今西藏路)到白来尼蒙·马浪路(今马当路),以华商的中低档西装店为主,有的只是经营旧西服或以旧换新业务;再西至思南路(今思南路)为中段,是中外商混合经营,以时装、珠宝为特色;马斯南路以西,是俄商为主的外侨商店集中地段,经营高档服装、鞋帽、化妆品,以及咖啡、酒吧与西餐馆。当时的霞飞路商业街是上海市外侨和高收入华人购物休闲的商业街区。
1943年,汪伪政权改霞飞路为泰山路。1945年,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改为林森中路,以纪念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并以西藏路为界,分别称林森东路、林森中路。到1948年,淮海路已有各种商店528家,包括各类高档珠宝商店、服装商店、餐饮店、酒吧和咖啡馆等。
新中国时期
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告将林森中路更名为淮海中路,林森西路更名淮海西路。以纪念淮海战役的胜利。1951年,淮海路开始建立国营企业以引导市场,同年,国营中国百货公司上海市公司第二门市部(今二百永新、金鹰名品城前身)、卢湾区消费合作社第一门市部(今长春食品商店前身)相继设立。1954年,原五星百货有限公司改为上海市贸易信托公司旧货商店(即著名沪上的淮国旧)。1956年,结合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扩、并、撤、迁,其中将仁昌绒线店及相邻12家时装百货店,合并组建成国营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成为中国首家妇女用品专业商店。
1960年,淮海路开通26路无轨电车(今126路前身),当时的淮海路共有店250家,其中时装业21家、西服业14家、百货业20家、鞋帽业17家、珠宝首饰8家、钟表眼镜店7家、饮食服务业32家,并保留与发展了一些商店的经营特色。1978年改革开放后,淮海路逐渐显现活力,一批老字号纷纷恢复传统特色,仅1984年一年,就涌现了上海市首家电脑商店,上海首家美容美发厅(露美),上海首家大众快餐店(大东快餐店),上海第一次时装发布会,中国第一次模特队登场,还有天宝金银首饰店等。
1992年2月4日,淮海中路开始全面改造,12月30日,地铁建设和道路改造工程建成,随着轨道交通1号线的建设,地下管线全面重铺,并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淮海路先后建成瑞安广场、柳林大厦上海广场香港广场力宝广场大上海时代广场金钟广场兰生大厦、中环广场等十余栋现代化大型商业商务楼宇。1996年,淮海路举办“淮海路商业文化节”。2003年,香港新世界大厦落成,标志着淮海路全线大规模重建改造基本结束。2024年4月8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商圈能级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围绕“更人文、更未来、更融合”的方向,将淮海路商圈建设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雅时尚”的商业街区。
方位布局
淮海东路
淮海东路,东起人民路,西迄西藏南路,长373米,在法租界时代原名宁波路。
淮海中路
淮海中路全长4995米,其中,淮海中路商业街位于上海市中心,东起西藏路,西至陕西南路,全长2.2公里,南连上海新天地休闲商圈、思南公馆区域、打浦桥街道商圈和上海文化广场,北邻花园饭店、锦江饭店高档宾馆区。淮海中路的商业布局可以划分为三段:西藏南路至南北高架的淮海中路为东段,南北高架至茂名南路的淮海中路为中段,茂名南路至襄阳南路的淮海中路为西段。
淮海中路20世纪30年代形成时尚商业街,以“东方巴黎时尚街”而闻名。21世纪初,街区景点建筑得到了保护性开发,同时新建了一批现代化建筑,沿线汇聚了香港广场、力宝广场、金钟大厦、香港新世界大厦等著名商务大楼,其中有11幢楼宇年税收超亿元100万平方米的商务面积引进了普利司通埃森哲等多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50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引进了卡地亚、路易威登等知名品牌2000多个,其中国际品牌1600多个。淮海中路上有知名商厦、商店200余家,如大上海时代广场、九海百盛广场、太平洋百货淮海店、东方商厦淮海店、巴黎春天等大中型百货商厦。
淮海西路
淮海西路,长1506米,东起华山路,西迄虹桥路、凯旋路交汇处。
经济
2023年,淮海路商圈的统计数据显示,从西藏南路到陕西南路(含IAPM),全年消费人数为186.6万人,人均消费2408元。商圈消费客群18-30岁占比约18%,31-40岁占比约50%,41-60岁约28%,60以上约4%。
交通
公交
911路双层巴士,前身是1993年开辟的“双层1路专线”,是上海市最早的、也是唯一还在运营的公交双层巴士,行驶路段为武康路——老西门,路线贯穿整条淮海中路。
地铁
文化
俄国罗宋菜
1843年上海开埠后,西餐逐渐传入上海,而俄罗斯菜是在十月革命后才在上海滩兴起。因为当时俄国侨民多租住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附近,所以当时霞飞路的俄国罗宋菜因而成名。当时俄菜馆的厨师实际上大多是胶东人,早年闯关东而远赴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巴罗夫斯克哈尔滨市俄租界等俄侨集聚地,在那里学会了做俄式西菜,然后再跟着白俄罗斯难民来到上海市。在上海,他们被业界称之为“山东帮”。山东省厨师根据上海人的口味特点对传统俄罗斯菜进行一些改良,比如罗宋汤,减少紫菜头的用量,而增加番茄酱,使之适应中国南方人的口味。霞飞路上的俄菜馆有客金俄菜馆、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文艺复兴、拜司饭店、DD′S、伏尔加、卡夫卡、克勒夫脱、东华俄菜馆、康司坦丁劳勃里、飞亚克、华盛顿西菜咖啡馆、亚洲西菜社、锡而克海俄菜馆、奥蒙餐厅、库兹明花园餐厅、沪江俄菜馆等四十余家。
咖啡文化
1851年,广东人“胜仔”在上海虹口老大桥直街第三号门开设了一家夜宵店,因为生意兴隆,店面逐渐扩大,并于1876年12月改名为“生昌架啡馆”,即“生昌咖啡馆”。1877年12月改名为“生昌番菜馆”,“番菜馆”即西餐厅。1883年,“生昌号”迁至福州路,改名“杏花楼”。“生昌咖啡馆”是上海市首家独立经营的咖啡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大量俄国贵族流寓上海,他们居住在霞飞路一带,为了生存便开设了大量的咖啡馆、俄罗斯餐馆,如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DDS、文艺复兴咖啡馆等,当时上海的许多作家都曾是这些咖啡馆的常客,在其中中谈论文学、革命等话题,如董乐山、张若谷、曹聚仁、何为、冯亦代等,有些咖啡馆甚至成为左翼作家的联络据点,如夏衍曾在DDS咖啡馆与冯亦代商办《世界晨报》,还经常在此写作他在该报上的专栏《蚯蚓眼》。
欧式建筑
淮海路上的欧式建筑甚多,且历史悠久。1900年建筑的盛宣怀住宅(今日本驻沪总领事馆)便是欧洲古典式风格。1910年兴建的登云公寓,是典型的法国城堡式风格,是淮海路上第一幢高层建筑。1924年建筑的武康大楼,是上海市最早的古典立面外廊式公寓。1925年建成的法国总会俱乐部(今花园饭店裙楼),为巴洛克式别墅。1929年建筑的华懋公寓(今锦江饭店北楼)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1935年建筑的峻岭公寓(今锦江饭店中楼),为现代式八字公寓。1921年兴建的尚贤坊,为西班牙联排式风格。位于今汾阳路上的海关副税务司住宅,是西班牙式花园住宅。此外,国泰电影院、兰心大戏院、公董局大楼、上方花园、东正教堂、犹太会堂、霞飞坊、培文公寓、派克公寓、格林顿公寓等,均各具特色。这些建筑分布在东起重庆路、西迄华山路的淮海路两侧,马斯南路(今思南路)一带,有30幢法式花园洋房,百余幢西班牙式花园洋房。
著名地标
古今内衣
古今内衣全称为上海古今内衣集团有限公司,是益民集团下属的全资子公司,是中国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内衣品牌古今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当时一位俄罗斯侨民发现在上海市有很多外国人买不到时兴的内衣,而上海本地人想追求时尚、与时俱进也不能如愿,于是就产生了做内衣生意的念头,在当时的霞飞路(现淮海中路863号茂名路口)开设了一家现做现卖内衣的小店,当时只有一家单开间门面的小店铺。而且将店一隔为二,前面作为店面,后面作为小作坊,备有2、3台缝纫机和几名伙计自己生产和对外供应布制胸罩(又名文胸)。因为手工裁剪、现做现卖的经营特色,多为当时的洋人、富家小姐和上流社会的女性服务。
1956年,公私合营把淮海路上的几家内衣店集成了自产自销的古今内衣专卖店,店招正式取名为古今胸罩店,成为后来古今内衣的前身,合并后的古今员工增加到20多人,缝纫机也增加至7、8台,经营方式还是前店后工场自产自销布制胸罩。文革期间,胸罩一度被称为“封资修”的东西打倒在地,古今胸罩店无奈之下出售起了羊毛衫,70年代文革结束后又恢复了自主生产、销售布制胸罩的经营模式。1989年,“古今”店招注册为“古今”商标,1992年,古今扩充为4开间门面,店铺从淮海中路到淮海中路和茂名南路的拐角。2001年,古今内衣通过了ISO9001ISO9001,2017年获得“全国文胸质量标杆奖”,2018年获得首批“上海市品牌”认证,2020年入选《2020-2021年度中国消费品市场高质量发展优选品牌》名录,2021年荣评首届“上海好商标”。2024年5月9日,坐落于淮海中路茂名南路口的古今GUJIN旗舰店3.0版开启试运营。
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
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创办于1927年,创始人是俄罗斯著名糖果店老板安德烈·特卡琴科(Andrey Tkachenko)和格奥尔基·特卡琴科(Georgy Tkachenko)兄弟。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是上海市最早的花园餐厅,也是法租界最大的欧式餐厅,花园内置有100多张咖啡桌。餐厅的舞台上几乎天天都举行各种演出和音乐会。1931年,餐厅中央增设了大舞池,顾客围坐在其四周,边用餐边欣赏舞蹈表演。每年的俄罗斯文化节,咖啡餐厅都会演出儿童剧,招待俄罗斯学校的学生。1932年10月,中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的夫人黄慧兰女士,在夫妇远赴巴黎前在特卡琴科花园餐厅举办了隆重的宴会。同年12月,特卡琴科兄弟被债主追债。法警在客人用晚餐的时候将他们都赶了出去,甚至都没让他们吃完,随后查封了这座楼。不过持续盈利的糖果连锁店使兄弟俩免于破产,甚至还让他们有能力做慈善。新中国成立后,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改建为了邮政局。
DDS咖啡馆
DDS(译名弟弟斯、甜甜斯)也是老牌的俄商咖啡馆,有几家店铺。位于淮海中路的DDS店铺营业为咖啡馆、餐厅、夜总会。两层楼,底层为餐厅,供应俄式大餐,二楼雅致富丽,聘有一班五人的乐队,中间为舞池,周边是咖啡座,供应咖啡茶点为主,时有音乐舞蹈表演,不仅吸引俄侨和欧美侨民,也是中国文人的主要聚会场所。DDS咖啡馆也是当年潘汉年与中国共产党地下党负责人会面的地方。1942年,中共中央南方局派胡昌治来上海市为潘汉年工作。胡昌治第一次与潘汉年的助手华克之(化名张静林)见面,就在DDS。
“淮国旧”
“淮国旧”是“国营淮海旧货商店”的简称,位于淮海中路424号,创办于1949年9月,原名五星公司商场。1954年9月改名“淮国旧”。到上世纪80年代后是几度改名,1985年改淮海贸易信托商场,1989年改曾用名上海五星公司,到1993年又改回“淮国旧”。“淮国旧”营业面积1400多平方米,曾一度在淮海路商店规模中位居第二,直到20世纪80年代,“淮国旧”每天的交易在万笔以上,主要经营五金电讯、衣料服装、木器、自行车和日用百货等五大类商品,除了旧货和寄售商品,还有工厂的副次产品、处理品、清仓物质、积压下马产品、出口转内销、甚至还有海关罚没产品等。
正章洗衣店
1925年五卅惨案后,当时经营饭店生意的吴锦章了解到当时上海市洗衣店较少,且多在今黄浦区一带,无法满足外国人与华人的需求,于是吴锦章根据外国人的建议拉人入股,并将自己积蓄的2000元钱也投了进去,在安利饭店附近霞飞路(现淮海中路)600~602号租下双开间的店面,包括过街楼的三层楼房子,楼下是店堂,二楼是工场,三楼为住家,取名“正章洗衣洋行”,对外承接烫衣业务。开始时,只有一台蒸气烫衣机,安装在店堂内,楼上工场有几张烫板与烙铁,雇佣了十几个职工。由于生意日益兴隆,由单一的烫衣发展为洗、烫、染、织补多项服务,且不光洗烫西装,中装衣服业务也占很大比例。数年后招牌改为正章干洗商店。
1920年代末,正章洗衣店从日本引进干洗机、压帽机,放在店堂里做广告,吸引顺客,招揽生意。创始人吴锦章还自创了使用白汽油干洗服装的方法,并在在行业中率先实行电话通知上门接送洗染业务,当时的每天除了用自行车收送外,还配备“奥司汀”汽车,在车身上挂着“正章”牌号,负责全市输送。为了让顾客熟记洗衣店,吴锦章还在报纸上征集电话号码,最终选中了“83315”这组号码,因为用上海方言念起来就成了“不洗洗要污”。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锦章以290两黄金买下淮海路正章的整幢房子,并在南京新街口开设正章干洗商店总店,淮海路店则与静安寺店一起作为分店,正章也由合伙经营改为吴锦章独资经营。到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上海二家正章已有从业人员百人,
1956年公私合营前,乔克生、大上海洗衣店等并入静安寺正章,设立了洗地毯、旧衣回染等服务项目。公私合营以后,卢湾正章与静安寺正章分开经营,各自隶于区服务公司。至1960年,正章配备6辆自行车,后面装上印有“正章”招牌的收衣箱和一辆面包车,串街走巷,活跃在工厂里弄收送衣服。 1960至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适应人民生活俭朴的要求,相继设立衬衫翻领、棉袄拆洗、西裤调头、袜子托底、旧衣回染、染布、染绒线等服务项目,受到顾客欢迎。文革期间,洗染业受到破坏,所谓“封、资、修”的衣服拒收,使业务下降,直到文革结束才恢复正常经营。2007年,正章搬迁到上海市宝山城市工业园区,2014年,正章厂房置换至上海市宝山城市工业园区的城银路。
参考资料
Trendy stores to visit on Middle Huaihai Road (II).上海市黄埔区人民政府.2024-08-15
淮海中路.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2024-08-15
淮海路一百年.上海社会科学院.2024-08-15
淮海路的味道.澎湃新闻.2024-08-15
淮海中路.上海黄埔区人民政府.2024-08-15
焦点|百年淮海路,老树如何开新花?.上海黄浦区人民政府.2024-08-15
一大会址·黄陂南路.上海地铁.2024-08-15
陕西南路 .上海地铁.2024-08-15
常熟路 .上海地铁.2024-08-15
上海图书馆站.上海地铁.2024-08-15
交通大学站.上海地铁.2024-08-15
古今牌.老字号数字博物馆.2024-08-15
洗衣的故事.上海正章洗染有限公司.2024-08-15
正章.老字号数字博物馆.2024-08-1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租界时期
新中国时期
方位布局
淮海东路
淮海中路
淮海西路
经济
交通
公交
地铁
文化
俄国罗宋菜
咖啡文化
欧式建筑
著名地标
古今内衣
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
DDS咖啡馆
“淮国旧”
正章洗衣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