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崇瑞(1891年9月6日~1983年7月20日),女,字雪丰,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兴都村人,是医学教育家,也是中国近代妇幼卫生事业的创始人和中国
助产教育的奠基者。此外,杨崇瑞还先后担任过联合国
世界卫生组织妇幼卫生组副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妇幼卫生局第一任局长等职务。
杨崇瑞于1917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取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后于1922年在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1925年,杨崇瑞前往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进修学习,两年后回到中国。回国后,杨崇瑞从妇产科转岗至公共卫生科,从此走上了开创中国新型妇幼卫生事业的道路。1928年,杨崇瑞创办了
中原地区第一个保婴事务所。1929年,杨崇瑞推动筹建了北京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和附属产院,随后又于1933年创办了南京中央助产学校,并担任校长。此后,杨崇瑞在中国陆续建立了60余所
助产学校,培养了大批妇幼卫生人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杨崇瑞积极加入中国红十字医疗队,投身于抗战救护工作。1948年,杨崇瑞被国际卫生组织聘为联合国妇幼卫生组副组长。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杨崇瑞回到中国,后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首任妇幼卫生局局长。在“文革”期间,杨崇瑞被错误定性为
右派,但她仍专心研究并着书立说。平反之后,年届九旬的杨崇瑞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恢复助产教育”的提议。1983年7月20日,杨崇瑞病逝,她一生未婚,临终前,杨崇瑞将自己积蓄的6.9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了
中原地区。
为了纪念杨崇瑞,“杨崇瑞基金”于1983年建立,以表彰奖励为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做出突出成绩的医务工作者。1999年11月18日,
东城区妇幼保健院召开大会,举行了杨崇瑞博士铜像揭幕仪式。
人物生平
杨崇瑞1891年出生于北京通州的一个中农家庭,她自幼随父耕读,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追求科学的种子。
1917年,她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22年她在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曾亲自到农村调查了解妇幼卫生状况。为了降低我国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杨崇瑞致力于预防
产褥热和
新生儿破伤风工作。她利用临床工作之暇,在北京灯市口慈善工厂专为孕妇及其她女工进行产前检查和疾病治疗,并在
朝外街道设立孕妇检查所,专门从事孕期检查及
妇科学治疗。
1925年,她被选送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妇产科,被国际妇产科权威威廉教授视为她最好的两名学生之一。然而,想到国内广大农村妇幼卫生工作的紧迫需要,杨崇瑞回国后毅然离开从事了10年并卓有成绩的妇产科临床工作,转入当时不为一般人重视的群体保健事业。1929年,她多方呼吁,排除困难,筹建了北京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和附属产院,1933年又创办了南京中央助产学校,并亲任校长。她治学严谨,把“牺牲精神,造福人类”定为学校的“校训”,作为学生的奋斗目标。以后她又在全国相继建起了60余所
助产学校,培养了大批妇幼卫生人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早在30年代初,她就以一个医学家的远见卓识预见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主张,主编《节育讯》,并创办了“节育指导所”,堪称我国倡导
计划生育的先驱。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正在
日内瓦工作的杨崇瑞博士毅然回国,参加了中国红十字医疗队,投身于抗战救护工作。
1948年,杨崇瑞被国际卫生组织聘为联合国妇幼卫生组副组长。次年,她在
欧洲各国参观时,听到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顿时欣喜若狂。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愿望,她毅然谢绝朋友们的挽留,放弃了
联合国的高薪和要职,辗转返回祖国。回国后,她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一任妇幼卫生局局长。1983年7月20日杨崇瑞逝世。
杨崇瑞博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她终生为之奋斗的妇幼卫生事业。她身居要职,却终生粗茶淡饭,过着俭朴的生活,把积攒下来的钱用于
助产教育和地方妇幼卫生事业。1983年她逝世后,亲属根据她的遗嘱,把她积蓄的6.9万元人民币和书籍杂志全部捐赠给国家。
活动年表
7岁就读于通州启蒙学校。
13岁起就读于北京贝满书院,15岁小学毕业,同年升入中学。
1910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协和大学理化科。
1912年,考入协和女医学院,1917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1920年底,转至天津妇婴医院工作。
1921年末,到新成立的协和医学院进修,在妇产科学习6个月后即被聘为妇产科专任医师,后转公共卫生科,这也是她一生事业的转折点。
1925年,获得奖学金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进修妇产科。开学前两个月她先到
加拿大考察公共卫生和妇产科教育。1926年进修结束后又获得奖学金,到
美国东北部、
英国、
德国、
法国、
丹麦、
奥地利等地,参观考察公共卫生和
助产教育6个月。
1927年,归国后回到协和医学院,任公共卫生科讲师兼第一卫生事务所保健科主任。
1931年6月2日,为卫生署简任技正,负责妇婴卫生工作。1934年7月7日免。
1937年初,受聘为国际联盟妇婴卫生组专家,奉派考察欧、亚两洲十多个国家的妇婴卫生状况和助产教育,于当年11月回国。
归国后立即参加抗日红十字会医疗队,负责组织河南鸡公山伤兵医院。
后受教育部之聘,到贵阳参加筹组
贵州医科大学,并任妇产科教授。
1938年8月,回到卫生署任技正。
1941年赴美国,再进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进修妇产科。
1942年回国,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妇婴卫生组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被派负责恢复宁、沪、平、津等地区的妇婴卫生工作,接管第一
助产学校。
1947年再赴
加拿大、
美国,考察妇幼卫生与人口关系。
民国七年(1948年),当选医药团体选出之立法委员。故辞去中央卫生实验院妇婴卫生组和国立第一助产学校职务。
1948年10月再次被
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聘为国际妇婴卫生专家,任联合国妇幼卫生组副组长。
1949年1月赴
日内瓦开会,会毕获得参观考察
欧洲助产教育和妇幼卫生奖学金,到瑞士、
芬兰、
瑞典、
丹麦、
英国和法国参观考察。因对时局不明,回美国居住。
1949年11月,回国担任卫生部妇幼卫生局(后改妇幼卫生司)第一任局长,直至1957年。
反右运动中,她因提倡节制生育而被划为
右派,到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参加了两期学习班。
1959年被安排到中华医学会图书馆,从事整理外文书籍工作,后改任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
1979年11月21日,被聘为妇幼卫生司顾问。
1980年,她身患
白血病,但仍然坚持学习、看报。她将自己终身积蓄的6.9万元捐献。她终身没烫过发,没穿过高跟鞋,没穿过华美服饰,一生都过着粗茶淡饭,布衣布鞋的俭朴生活。她一世忙碌,终生未嫁。她曾说:“我和妇幼卫生事业结了婚,全中国的儿童都是我的孩子。”
1983年7月20日,因白血病逝世于北京,享年92岁。
曾任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九三学社社员,中华医学会会员,美国公共卫生学会会员。
出席立法院会期:
第1届第1会期:卫生委员会
第1届第1会期:教育文化委员会
第1届第1会期:预算委员会
后世纪念
1991年,为纪念杨崇瑞诞辰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妇幼卫生司和国立第一助产学校校友会合编了《杨崇瑞博士百年诞辰纪念》一书。
1999年11月,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及附属产院(今北京东四产院)举行建立70周年纪念大会,并举行杨崇瑞铜像揭幕仪式。
200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妇幼卫生司、
中华医学基金会杨崇瑞基金等合编了《杨崇瑞博士——中国妇幼卫生事业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