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吾保卫战,又称“伊吾四十天保卫战”,是指1950年3月29日至5月8日发生在中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的剿匪保卫战。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六师四十六团一营二连,进驻伊吾县,着手建立新政权和开始恢复发展当地农牧业生产。原伊吾县长艾拜都拉,策划准备在伊吾进行武装叛乱。3月29日,解放军二连在
淖毛湖开荒种田,匪徒诱骗杀害二连士兵共14人。次日匪徒进攻解放军驻守的北山东堡,后进攻南山、东山碉堡并向伊吾县城开火。经过40日的战斗,解放军击退敌人的多次进攻,5月8日,将匪徒一举消灭,伊吾保卫战取得胜利。
伊吾县革命委员会于1979年5月在县城南山坡修建烈士陵园,以纪念在“伊吾保卫战”中牺牲的烈士。陵园于2002年被民政部定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六师四十六团一营二连奉命到伊吾县帮助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秩序。
伊吾县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通往蒙古、苏联的枢纽。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常有土匪出没。新疆和平解放后,美蒋特务乌斯满、尧乐博斯等人不甘心于灭亡,纠集了一些惯匪和散兵游勇,又勾结了原伊吾县长艾拜都拉等人,以伊吾为据点,掀起一场反革命武装叛乱,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
战斗过程
匪徒袭击
1950年3月29日,解放军二连连长赵富贵带领一个班在远离县城70公里的
淖毛湖开荒种田。匪徒们以当地老乡的身份诱骗和绑架了赵连长,并用同样手段分别诱俘了淖毛湖驻军全部14人。赵连长被枪杀,16岁小战士
刘银娃严辞拒绝了敌人的诱降,也被当场活埋。被诱俘的14人当中,除马占山一人叛变投敌外,其余全部被拥绑后推进坑内,用木棒活活打死。
同日,下马崖的驻军正在农田劳动,匪徒们扮作当地农民,以帮助部队劳动为名,分别抢去战士武器,将战士拥绑起来。当天下午,14名被诱俘的解放军战士和5名警士,在下马崖驻地惨遭杀害。
三次守城保卫战
3月30日,匪徒们在
鲁提菲指挥下,在夜幕中掩护下占领了无人据守的北山西侧碉堡和城南各山头碉堡,形成了对县城的包围圈,与此同时,另一股叛匪占领了北山制高点——北高山及其碉堡,由此向仅有3名战士的北山东碉堡进攻。在北山主峰火力的掩护下,敌人发起了总攻,对二连营房驻地包抄。解放军驻军在副营长
胡青山指挥下,立即进入战斗状态,组织反击,压住了匪徒的嚣张气焰。紧接着,敌人聚集了200多人,于4月5日发起进攻。
5日拂晓,200多名匪徒由艾拜都拉督战,按照预定计划发起了第二次进攻。一股匪徒冲进城内,攻击二连营房西侧仅20米远的警察局。警察局指导员孙庆林带领工委和警士用
手榴弹阻击。匪首被打伤后,后面的土匪慌忙隐蔽,仍然向工委驻地和警察局射击。胡青山带领9名战士冲过密集的火力网,急速赶到警察局驻地,双方对峙了两三个小时。经过一场激战,碉堡的出口完全被解放军驻军封锁了,敌人伤亡惨重。进攻南山碉堡的叛更,因遭解放军的抗击,只占领了碉堡之间的部分中间地带,且伤亡较重。进攻北山东、西两碉堡的匪徒也无法靠近我方,拼凑的几次强攻均被击退,只得狼狈逃走。这次战斗从凌晨3时持续到上午8时,最后以叛匪惨败而告终。
4月15日,匪徒发起第三次攻城,敌人用
迫击炮轰炸伊吾县城,匪徒进城后,解放军与其交战,半小时后取得胜利。此后,胡青山率兵坚守碉堡,反击敌人。匪徒第三次攻城失败。此后匪徒,不敢正面进攻,多次骚扰但均被解放军挫败。
增援取胜
1950年5月,西线则要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十六师决定迅速解围伊吾。五军四十四团骑兵三营八连、九连;六军四十七团三营、四十六团(除一个连镇守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口门子外)以及临时组织的
骑兵连和师部的两个炮连,总计2000余人向伊吾进发,于5月7日抵达伊吾城外的黑山头。下午2时,二连全体官兵列队欢迎增授部队。次日拂晓,援军与守军内外合击,一举消灭攻城的顽匪,县城解围。40天的伊吾保卫战,终于取得胜利。
历史评价
伊吾保卫战,是新疆剿匪作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场战斗,也是全国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参与战斗的二连被当时的解放军西北军区第一野战军授予“钢铁英雄连”的光荣称号。彭德怀号召全军向作战部队二连学习。
历史纪念
伊吾县革命委员会于1979年5月在县城南山坡,修建烈士陵园以纪念在“伊吾保卫战”中牺牲的烈士,1980年4月建成,后多次扩建维修。
烈士墓位于陵园中央纪念碑的南面,于1979年、1982年
清明节和1985年8月1日,由伊吾县人民政府将全县各乡在伊吾保卫战中牺牲的烈士遗骨迁入安葬,共有32座,分列排开,呈圆形,分别用下红上白水刷石修建。墓碑正面刻有烈士英名,背面镌刻烈士生平事迹。2001年5月,伊吾县烈士陵园被国务院批准确定为第四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2年,伊吾县烈士陵园被国家民政部定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