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是
闽江支流之一,福建
闽清县最长的河流。因绕县城地段遍植梅树,故县城称梅城,溪称梅溪。发源于闽清县南部
省璜镇乡莲花山,向北流经省、
塔庄镇、坂东、
白中镇、白樟、梅溪、梅城等7个乡镇的56个村,沿途纳岭寨溪、濂溪、文定溪、金砂溪、下泸溪、昙溪等支流,绕县城出溪口汇入闽江,全长78.6公里,流域面积956平方公里。
梅溪流经山地、丘陵和盆地,形成了串珠状河谷,峡谷与盆谷相间排列。坂东平原(梅溪中游)是梅溪流域最大的河谷平原。坂东昔称六都,故为“大大六都洋,小小
闽清县(指城关)”之说。梅溪两条较大的支流,
芝溪和金砂溪均分布在梅溪左侧。梅溪总落差1077米,水力资源丰富,流域内开发有众多水电站。
基本介绍
梅溪的潭口站年平均径流量为8.4亿立方米。梅溪流经山地、丘陵和盆地,形成了串珠状河谷,峡谷与盆谷相间排列。峡谷河段以冲刷作用为主,盆谷地段以
堆积作用为主,坂东平原是梅溪流域最大的河谷平原。坂东昔称六都,故为“大大六都洋,小小闽清县(指城关)”之说。
水文特征
梅溪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1亿立方米,最大年份(1975年)为13亿立方米,最小年份(1982年)为3.69亿立方米,相差2.5倍。常年日平均流量每秒2.2立方米,最大流量可达每秒69.4立方米。
梅溪干流下游和
芝溪下游段水质较差,特别是潭口至溪口的7公里长的河段,两岸工厂林立,人烟稠密,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达665.83万吨,其中66.5%废水未经处理,有机污染严重。
主要支流
梅溪两条较大支流芝溪和金砂溪均分布在梅溪左侧。
芝溪,梅溪中游的一条主要支流,位于
闽清县县境西南部,发源于后佳,在上莲乡纳庄洋溪、炉下溪之水,流经上莲、
池园镇、
白中镇3个乡镇21个村,至白中珠中汇入梅溪。全长40公里,总落差1060米,流域面积229.4平方公里,年流量2.15亿立方米。
金沙溪,位于闽清县县境西部,梅溪下游的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闽、尤交界的宝坑山。从县内金沙乡宝峰村入境,纳云际、林水、陶洋、石漏、矿坑、横坑诸小支流之水,流经金沙、白樟两乡的14个村,在白樟新庄洋汇入梅溪。全长37.6公里,总落差920米,流域面积180.38平方公里,年流量1.6亿立方米。
治理开发
水库
流域内水库较多,其中较大的是
闽清县岭里水库,位于闽清县
省璜乡和平村。工程于1971年6月动工,1975年12月建成。枢纽部分由国家补助451.4万元,渠道工程则由受益乡村自己负担。施工过程中,一度采用“全民行动
大兵团作战”,质量较差,1977年5月大坝迎水坡发生滑坡,采用抛石压载加固;1980年11月副坝顶右端与岸坡交接处,发现横向裂缝,用挖槽回填封闭处理。水库集雨面积32平方公里,总库容1251万立方米。主坝坝型是粘土心墙多种土质坝,最大坝高41.1米,坝顶长186米,副坝坝型是均匀土质坝,坝高19.1米,坝顶长68米;溢洪道位于大坝右端,为宽顶堰,堰宽16.2米,用三扇宽5.4米、高4.5米钢筋混凝土的平板闸门控制,最大泄洪量每秒580立方米;原输水涵洞为无压砌石拱涵,宽2.4米,高2.7米,1979年建坝后电站时,涵洞内套直径为1.2米的钢丝网水泥压力管,最大放水量每秒3立方米。
灌溉
岭里水库灌溉渠系有总干渠,干渠分左右两条,还有一条坂尾圳,原系单项引水工程,由本水库补充供水。灌溉渠总长77.5公里,其中:总干渠长7.5公里,输水量每秒2.4立方米;左干渠长25.7公里,输水量每秒1.3~2.0立方米,右干渠长29.3公里,输水量每秒0.5~1.0立方米,另坂尾圳长15公里,输水量每秒0.3立方米。灌溉省璜、
塔庄镇、坂东三镇、32个村,1.46万亩农田,水库养鱼水面面积600亩,坝后
发电机容量500千瓦,同时减轻下游的洪涝灾害。
水电站
1957年5月,
闽清县容量为40千瓦的
金沙水电站建成发电。1958~1966年间,按照“依靠群众、社办为主、先水利后电力”的水电建设方针,全县陆续兴建一批小型水电站,有:白樟电站装机容量375千瓦,白汀电站装机容量75千瓦,新庄电站装机容量125千瓦,庄洋电站装机容量200千瓦。特别是县办骨干电站——白樟电站的建成,促进城关地区工业的发展。这时期建成的装机容量在4.5千瓦左右的水电站有10处,10~20千瓦的水电站有20处。以后这些水电站经过整顿,留下效益好的水电站共16座,装机总容量1084千瓦。
1967~1978年,水电建设得到发展。其中三港溪一至三级水电站规模较大。三港溪位于
金沙溪上游,水电站分三级开发,一级水电站原为金沙城门大队所建,装机容量40千瓦,实际出力未达10千瓦。1971年改由县电力总站接管改建,1972年
元旦建成发电,装机容量为800千瓦,二、三级水电站相继于1974年和1976年建成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1140千瓦和1200千瓦。这三座水电站的流域面积分别为40、42、56平方公里,设计水头分别是85、118、82米,设计流量分别为1.3、1.5、1.9立方米/秒,为
闽清县第一个以钢筋混凝土管为压力管的水电站,投资总额245万元。此外,还建成潭口水电站,装机容量1050千瓦。这些水电站为闽清县办工业合成氨厂、化工厂、
水泥厂、味精厂、铁合金厂以及第一、二瓷厂的扩大生产规模提供能源保证。这一时期全县建成
小水电站共87座,装机容量1.3万千瓦。
1979~1994年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生产力迅速发展。特别是1983年12月国务院批准闽清县为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后,促进全县小水电建设。这一时期建成的发电站有:险桥一级站装机容量1200千瓦,省璜二级站装机容量1120千瓦,
金沙溪二级站装机容量600千瓦,马兰坑三级站装机容量610千瓦等,连同500千瓦以下的水电站共42座,装机总容量为1.39万千瓦。
航道航运
航道
梅溪航道。梅溪是
闽江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
闽清县省璜乡谷洋莲花山。梅溪上游多滩濑,水浅流急,马鞍以下水流量增大,河床宽约60米,洪水暴涨时水位高6米,河床宽至100余米。
梅溪航道有两条:一由闽清城关经白樟、坂东、到塔庄乡莲宅村,全长42公里;一由城关往白樟、五峰桥、朱中、入芝溪到莲浦村,全长50公里。今梅溪航道仅闽清城关至闽清口两公里河段可常年通航5吨船只,枯水期间航道水深0.3米,宽3米。
漂放运输多见于闽侯各内溪和闽清梅溪。
道光(1821~1850年),闽清塔庄乡龙池村人黄见珠为当地有名的“柴商”,每次放溪柴片多达万担以上。
运输
鼠船,始于
北宋。木质结构,船型为两头尖、船底薄,船长8米、宽0.8米、高0.83米,载重约500公斤,每艘船配有篙、桨、尾舵,有竹蓬遮盖,适合浅溪航行,以载货为主,也可载人。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
进士陈贤良“驰驿南还”,便是从水口乘舟到闽清溪口,再转乘小船到磹口上岸,当时小船当是鼠船之雏形。闽清鼠船从县城沿梅溪上行,可通达县境内沿岸的21个街镇。清末民国初,
闽清县船民开始在建溪、
沙溪、
富屯溪支流的19个县、市开辟鼠船运输新航线,最盛时有鼠船1000余艘。1950~1962年,闽清县派出239艘鼠船和402名船工到光泽、
邵武市、
尤溪县、
三明市等10个县市支援外运粮食。1965年后鼠船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