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乡位于
通渭县东北部,处于东经 101°25′—101°35′,北纬35°17′—35°22′之间。东北接陇山乡,南邻鸡川乡,西南于
陇阳镇毗连,乡政府驻地黄家窑,距县城约31公里。全乡东西长19.48公里,南北宽13.29公里,总面积118平方公里。
概况
陇山乡地处
黄土高原南部边缘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西高东低,山梁起伏,沟壑纵横,属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干旱少雨,光照资源充足。一月份最低平均气温在-7.3℃左右,七月份最高平均气温在19.6℃左右,年平均气温为7.3℃,温差大。年降水量约450毫米,年均蒸发量为1360毫米。干燥度大于1.3;无霜期150天左右;干旱、冰雹、
霜冻、低温和连阴雨为主要灾害天气。水资源丰富,属
淡水区。全乡总土地面积1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400亩。
2006年以来,在新一届乡党委、乡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全乡人民发扬苦干不苦熬,争先创一流的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乡政府的工作思路,外引内联争资金,求真务实办实事,使全乡经济工作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7300多吨,人均产粮43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610元。
气候条件
属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干旱少雨,光照资源充足。一月份最低平均气温在 -7.3 ℃左右,七月份最高平均气温在 19.6 ℃左右,年平均气温为 7.3 ℃,温差大。年降水量约 450 毫米,年均蒸发量为 1360 毫米。干燥度大于 1.3 ;无霜期 150 天左右。 1958 年 8 月—— 9 月,人民公社化后撤消区,全县建 14 个人民公社,设陇山公社; 1961 年 7 月,全县设 8 个区工委,陇山区工委辖
陇川县等 4 个公社; 1964 年 5 月撤消区工委,保留人民公社设置, 1985 年 11 月,改人民公社为陇山乡至今。
行政区划
陇山乡共辖 16个村委会, 111 个村民小组, 2006 年末,全乡人口为 17520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532人,乡政府驻地人口为 1988人。全乡总土地面积1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400亩。
文化
乡村从业人员8789人;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014人,初中文化程度1608人,小学文化程度5781人,文盲、半文盲386人。
历史沿革
1958年8月——9月,人民公社化后撤消区,全县建14个人民公社,设陇山公社;1961年7月,全县设8个区工委,陇山区工委辖
陇川县等4个公社;1964年5月撤消区工委,保留人民公社设置,1985年11月,改人民公社为陇山乡至今。
基础设施
2002年,全乡有3502户,16830人,全乡总劳力10159人。全乡有小学15所,在校学生2953人,教师100人;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199人,教师7人;农村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346人,教师64人;农村适龄儿童2855人,入学人数2801人,占适龄儿童的98.1%;全乡共有18个卫生机构,其中乡
中心卫生院1个,村卫生所17所,中心卫生院有病床30张,医生35人,护士6人,1998年被
定西市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评为一级甲等医院。
经济项目发展
经济特点
陇山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集贸市场。
2002年全乡人均纯收入1346元,粮食总产量6164吨,平均单产106.2公斤,人均产粮366.3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2353.1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24.6万元。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
汉白玉、石英石、
高岭土等,已开采的有何家山的高岭土矿。2002年,全乡上下抢抓机遇,基础和生态建设不断加强,争取立项48万元新建了黄窑上水工程,建成人饮解困工程319眼,
伊斯兰教救援水窖100眼,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000亩。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阳芋、胡麻、中药材、优质小杂粮等优势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加大,畜牧产业得到提升,建成任马小尾
寒羊养殖基地一个。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003年全乡主要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突出一个重点(畜牧强乡建设),抓好两大建设(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发挥三个优势(高寒阴湿的地源优势、稳产高产的产粮优势、集市繁华的商贸流通优势),突破四个难点(农民增收、财源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个体私营经济),办好五件实事(梯田建设、退耕还林、道路建设、经济作物和小杂粮种植、雨水集流节灌工程)。
政府扶持工作
乡党委、乡政府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工作思路,结合全乡实际,通过实施良种引进推广,加大示范推广力度,规模化种植,做了以下工作:
2007年全乡共完成种植面积3.4万亩,占任务的103%,其中6月16日雨后改补种0.42万亩,占总任务的12.7%,完成良种推广面积2.3万亩,占任务的100%,调运到位良种98吨,占任务的100%,完成示范片带建设1000亩,占任务的100%,发展种植示范户550户,占任务的100%,完成机械种植250亩,占任务的125%,在任马村建成贮藏库1座,占任务的100%,新建专业市场1个,组建
阳芋协会1个。
为了全面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质保量完成2008年县上下达的任务,结合全县千名干部下基层的契机,全乡共召开村组干部会议32次、村民会议111次,发放马铃薯入户通知单3500多份,签订马铃薯协议书3500多份,完成马铃薯地块预留2.6万亩。陇山乡黄窑村位于陇山乡中部所在地的一个村,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398户,1984人,耕地面积6672亩,人均耕地3.36亩,2006年底全村粮食总产量51万公斤,人均产粮257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891元,全村有贫困户20户102人,低收入户93户461人,群众生活困难。经乡政府组织村组干部与村民代表共同讨论制定了黄窑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规划,把草畜产业和
阳芋确定为该村发展的主导产业。通过项目的实施,至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1元。新修高标准、高质量的梯田500亩;整修沙化村组道路2条3公里;新建沼气池100座。种植陇薯系列马铃薯250亩;修建标准化暖棚圈舍140座,引进良种牛140头,发展养殖户140户。投放太阳灶200台;组织部门配套村文化卫生培训设施1处;完成农民适用技术培训200人。已完成梯田500亩,道路3.5公里,沼气池86眼,种植
阳芋250亩,新改建圈舍104座,修建文化室1座,培训农民150人(次),投放太阳灶137台,完成总投资92万元。
农业发展
发展规划
陇山乡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坚持不懈地走以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路子不动摇,全民动员,人机结合,村村开花,大打一场梯田建设的‘人民战争'”的要求,结合本乡实际,对梯田建设做了规划及实施。2006年,县上下达乡梯田建设任务2600亩,全乡规划2600亩以上,其中黄窑村为一个800亩点,雷咀、任马两村为一个800亩点,何门、古湾、陈贾三村为一个1000亩点,全乡已投入资金77.55万元,推土机10台,完成2350亩(其中何门点950亩、雷咀点760亩、黄窑点650亩),深松2350亩(其中何门点950亩、雷咀点760亩、黄窑点650亩)。
发展策略
为确保全乡梯田建设的顺利实施,乡上成立了由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林水保站工作人员为组员的梯田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年的梯田规划、施工监督及丈量验收等工作,确保梯田建设保质保量全面完成任务。乡党委、乡政府高度重视梯田建设,确定人员成立梯田建设宣传队,通过召开群众大会,散发宣传单,送达梯田修建通知书,签订梯田修建协议书等多种形式,一边深入村组广泛开展宣传,一边及时发现排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妥善解决各种疑虑。对涉及梯田点内不同意修建梯田的农户,通过开动员会、对比算帐、逐户做工作的办法,最终使群众主动配合,自觉筹资。全乡的规划,由乡水保员按照“
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度、长不限,大湾就势、小湾取直”的要求,打破地界、组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做到一次规划,一步到位,整体推进。为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机修梯田任务,各村村委会与农户签订了梯田修建协议书,确保了梯田任务面积,乡上分别与机主签订了合同,对工程进度、质量做了明确的要求,努力做到修一块,验一块,农户满意一块。为确保资金到位,各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由村民理事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发动群众通过自筹、联系协调贷款、劳务输出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为全乡梯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加快了梯田建设进度。为靠实各级干部责任,明确任务,乡党委、乡政府讨论制定了《陇山乡梯田建设奖罚办法》,对各级干部的责任和所应完成的任务进行了细化,明确了责任,对完不成任务的责任人要严肃兑现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