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作为一种包含教学基本内容的书面材料系统,通常不涉及音像教材。它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以简洁明了的文字,系统地阐述一门课程的知识信息。教材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
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起到重要的知识载体、教学指导和实用参考作用。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中用于建构心理结构的工具或手段,同时也是学习活动中的客体。学生通过教材结构的重建形成自己的心理结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对教材的重建过程。因此,教材的选编不仅要全面反映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还要切实体现学习规律,以便于心理结构的建构。为了充分展现这一规律,教材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教材的一体化指的是教材的各个组成部分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层次或级别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在教材设计中,应该从实现教学目标的全局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本身的特点选择各种经验元素,并根据这些元素的内在联系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不同层次或级别的教材内容。在内容表述上,应注意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既避免相互割裂,又防止相互干扰或机械重复。对于重叠交叉的主题,应妥善处理,明确其侧重点以及与其他主题的关系。
网络化原则是从一体化原则延伸而来,强调教材要素之间的上下位、左右向关系应当相互
连通,突出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之间的连接点和连线。这样可以使教材的整体结构清晰可见,形成一张网络图示。
程序化原则意味着教材应体现心理结构分布构建的要求,具体规定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及其作业内容和方式,体现出教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教材的分步应适当,步骤数量和大小的确定应考虑学生现有发展状态与教学目标所需状态之间的差距。此外,每个教学步骤的设定应体现相应经验元素的独特学习规律,步骤的顺序以及各步的要求和作业内容与方式均应符合学习规律。
最佳化原则要求教材的设计和编排应符合最佳学习需求,有利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教材的最佳编排应既能体现各构成元素之间的逻辑联系,又能在心理结构的建构方面发挥强大的组织作用,利用学习迁移快速整合学到的经验元素。
可接受性原则即教材的可行性,指教材内容和形式应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保持适当的差距,落在“最近发展区”。教材的新内容应有一定的经验基础,若与学生已有经验基础相距甚远,则需提供必要的铺垫,弥补原有经验的不足。最易被接受的教材是以原有经验为基础,通过重建或改造来建立新的心理结构。在实施可接受性原则时,应避免过度迎合学生已有水平,低估学生接受能力的情况,以免降低教材的挑战性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