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
家蚕生长过程中的一个世代
春蚕,即春季饲养的家蚕,一般是指家蚕(Bombyx mori)生长过程中的一个世代,时间多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家蚕是蚕蛾科家蚕蛾属的一种昆虫,主要用于生产蚕丝,是世界上产丝规模最大的昆虫之一。依据家蚕生长世代的不同,其被分为不同类型,而在一年两代的家蚕中,业内一般将第一代称为“春蚕”。春蚕的主要寄主是桑,主要生长在中国的江苏和浙江地区,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它们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春蚕的生命周期约为25-26天,它们经历了完全的变态和发育,有四个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春蚕幼虫体态粗壮,呈圆筒形,体长差异较大,短至9mm,长至70mm,一般为40-60mm,体色一般为白色型或乳黄色型。它们主要以桑叶为食,是一类典型的寡食昆虫。
春蚕饲养量较多,约占中国家蚕年总饲养量的38%以上。饲养过程中,宜选用多丝量家蚕品种,幼虫需一般经过5龄发育,食桑量多,产丝量高,蚕茧品质好、产量稳。春蚕的驯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蚕业也已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除传统产品领域外,随着科技发展,蚕业在医疗美容、护肤保健、丝绸医药、食品等新兴领域也得到多元化开发,春蚕不止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也有一定食用和药用价值。而在5000多年的中华养蚕史中,春蚕的形象也出现在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中。
驯养历史
家蚕的驯化是农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原地区的养蚕业已有近 7000 年的历史。过去,家蚕的野生祖先是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为学界早期的共识, 但21世纪以来,研究人员又从染色体水平和脱氧核糖核酸序列水平进一步证实了家蚕的野生祖先是中国野桑蚕,而不是日本野桑蚕,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的观点在学界也达成了共识。
中国是世界蚕桑产业的发源地,湖州市钱三漾等良渚遗址的考古证据表明,丝绸的起源时间可以确定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中国古代对蚕的品种并没有确切的概念,仅仅依据蚕和茧的某一性状来命名。《周礼》“夏官司马”篇中记载有“马质:禁原蚕者”句,至汉代,安《淮南子》有“原蚕一岁再登”句。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引《永嘉记》所载“永嘉有八辈蚕。”又载“今世有三卧一生蚕、四卧再生蚕,白头蚕、颉石蚕、楚蚕、黑蚕、儿蚕、⋯⋯灰儿蚕、秋母蚕,秋中蚕,老秋儿蚕,秋末老儿蚕、绵儿蚕。表现当时已注意化性、眠性和蚕体等不同类型的区分。1639年,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北蚕多是三眠,南蚕俱是四眠,有春蚕,又有夏蚕、秋蚕”。
在19世纪以前,中国对家蚕还只按茧形、茧色,化性、眠性、体色等的不同而予以不同的名。20世纪10年代,浙江省江苏省饲养的主要地方品种有新品种、小水团、大水团、小雨罐、龙眼、玉蚕、中絮团、栖泉、郭种、龙角、辑里、余杭、葑白、葑黄、溧阳市、无锡、白皮大种等。
在现代家蚕各品系中,中国的三眠地方品种分歧相对较早;以三眠地方品种为基础,家蚕品系开始大规模分化,包括进一步分化为中国四眠地方品种,以及同期传播至欧洲、南亚等地区的欧系品种和热带多化品种。蚕桑生产所用的2种改良品系(中系改良种和日系改良种)是2次独立的改良过程,中国改良种基于中国四眠地方品种,而日本改良种更多地利用了引进的欧洲地方品种。
分类
蚕蛾科(Bombycidae)是鳞翅目(Lepidoptera)蚕蛾总科(Bombycoidea)中一个小科,其中家蚕属(Bombyx)下只一种,即家蚕。由于人工饲养及各地气候的影响,根据家蚕的世代的不同也有分类,一般一年一代称为大蚕或长蚕,蚕丝质量较好;两代为多的称为小蚕,蚕丝短而弱,产量也差。一年两代的家蚕,一般将第一代称为春蚕,第二代称为秋蚕。
形态特征
春蚕有四个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其卵呈扁圆形或椭圆形,长0.8-1.8mm,宽0.2-1.1mm,与蚕蛾体不成正比。
幼虫体态粗壮,呈圆筒形,体长差异较大,由9.0-70mm,一般为40-60mm,体色一般为白色型或乳黄色型,头部形状多为圆形或近似扁圆,不同龄期的头型变化不大。头顶稍下陷,颜面大都较光滑或有微细毛及黑褐色斑纹。冠缝较长,额基不超过头高的1/2。唇基片宽呈条状,触角3节,末节稍长于第二节或等长,顶端有毛2根,一根较小而短,另一根长而粗,每侧有单眼6枚,其中4枚排列呈弧形,领两枚在外侧方。
蛹粗壮,两端稍细呈纺锤形,污白色、咖啡色至棕色。体长可由9-25mm,腹部第4节宽度常为1/2弱。头部较小呈圆弧形,复眼明显。
成虫体长不同种差异很大,可由10-26mm,前翅长13-27mm。喙退化或只见其痕迹,有些种只留有小突起。下唇须3节,一般均向前上方伸出,第2节长,为第1、3节的总合。
分布栖息
蚕蛾科的分布主要在东南亚一带,其中家蚕属只一种,即家蚕,现分布印度和中国各地。由于人工饲养及各地气候的影响,生长的种类也不相同。春蚕主要在江苏省浙江省养殖。在东北和四川省也有分布。
生物习性
作为家蚕的一个世代,春蚕的部分习性与家蚕相似,如食性、趋光性和群集性等。
食性
春蚕主要以桑叶为食,是一类典型的寡食昆虫。在极端条件下,它还可以以如叶(Maclura tricuspidata)、构树叶(Broussonetia papyrifera),以及榆科榆树叶(Ulmus pumila)、菊科莴苣叶(Lactuca sativa)、鸦葱(Takhtajaniantha austriaca)、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等一些其他植物的叶子为食。
趋性
家蚕具有趋光性,不同蚕龄的幼虫趋光性也各不相同。以蚁蚕(蚕一龄幼虫为黑色,故名蚁蚕)的趋光性最强,以后逐渐减弱,到熟蚕时再增强。同一龄期中趋光性强弱是:起蚕>盛食蚕>眠蚕。一般蚁蚕孵化后取食桑叶10~20分钟趋光性消失,饥饿后可重新恢复。因此在养蚕过程中应尽量控制适当的光照强度。
家蚕幼虫对同类的气味有正趋性(群集性),个体间会借触觉和嗅觉聚在一起,这种特性称为趋密性。一般小蚕期趋密性较强,大蚕期弱,另外趋密性与蚕品种有关。因此在饲养过程中,小蚕饲育密度要大一些以适应其习性,利于生长发育。
眠性
家蚕幼虫生长到一定阶段,其体壁的表面的外骨骼无法伴随着躯体同步生长,因此需要蜕去旧表皮换上新表皮,此过程称为“眠”。不同的品系的家蚕,其幼虫期具有不同的蜕皮次数,此生物学特性称为“眠性”。眠性是关系到家蚕茧重量和质量的重要生理现象。家蚕一般眠三到五次,分别称为三眠性品种、四眠性品种、五眠性品种,除此之外,也发现有一眠、二眠、六眠,甚至不眠的品种。中国现行蚕品种均是四眠性品种,有春蚕、秋蚕、夏蚕,春蚕一般饲养于5月下旬。
生活史
多数昆虫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在胚后发育的过程中从卵开始孵化到成虫的性成熟,它们的内部组织器官、外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形成几个完全不同的虫态,这种变化称作变态
家蚕属于内生翅类,也是鳞翅目昆虫研究的模式生物之一,一生中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发育过程中的蜕皮行为,主要是受促前胸腺激素、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等调节控制的。而春蚕作为家蚕的一个世代,生命周期一般约为25-26天,同样要经历完全变态发育。
人工饲养
春蚕期气候适宜,桑叶质量较好,是一年中最佳的蚕期,其产量和收入约占全年40%-50%。春蚕多在5月饲养,全龄25-26天,但根据不同地区和年份桑树的发育情况略有不同。春末夏初气候温和,桑树生长迅速,叶片品质好,适宜生长发育。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全球变暖,春蚕饲养量大,天气变幻莫测。要实现高产稳定,就要分析桑叶的生长状况和气候条件,重视养蚕安全,做好养蚕前、养蚕中、养蚕后的消毒和防病工作。
根据蚕的生长发育,把1~3龄划为小蚕期、4~5龄划为大蚕期。
小蚕期饲养
消毒防病
消毒是防止传染性蚕病发生的关键措施。生产实践证明:凡是养过蚕的蚕室、上蔟室、蚕具、蚕蔟、地面、墙壁、门窗、天花板、堆放过蚕沙的地方、洗过蚕具的水等都潜有病菌。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养蚕环境中存在的病原物。主要是采桑、选蚕、除沙后洗手给桑;未经消毒的蚕具严禁带入小蚕室使用;运蚕沙的用具与采桑用具分开存放,以便混合使用。
环境条件
5月平均气温21.2℃,相对湿度81%,5月温度适宜、温差大、光照充分、雨水充足,桑叶鲜绿幼嫩,蚕生长发育良好。1~3龄春蚕对共育室温湿度的要求分别是:1龄温度26.6~27.2℃,干湿差1.0~1.5℃;2龄温度26.1~26.6℃,干湿差1.5~2.0℃;3龄温度25.5~26.1℃,干湿差2.0~2.5℃。
选采优质桑叶
小蚕用叶和各龄期饷食用叶应在桑树生长向阳、水肥管理好、远离污染的地方采摘优良品种的桑叶,采摘时选适熟偏嫩的优质桑叶。
加强眠起处理
在蚕儿发育整齐的基础上小蚕共育眠期做到“迟止桑,迟饷食”。1龄眠前不除沙,其它各龄眠前做好除沙工作,有眠蚕时,观察蚕儿飘叶。如眠不齐,必须提青分批,少数迟眠弱小蚕或病蚕要严格淘汰。
大蚕期饲养
合理给桑
蚕儿主要靠食桑叶促进生长发育,要防止养“过头蚕”,蚕儿受饿,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也要防止养蚕不足,桑叶剩余,减少经济收入。大蚕用叶做到泥沙叶、病虫叶等污染桑叶用澄清石灰水或含0.3%有效氯漂白粉液浸泡清洗后饲喂。
及时扩座除沙
为防止蚕头过度拥挤,导致桑蚕喂养不足,发育不均,体壁相互划伤,增加感染蚕病的机会,在大蚕期要及时扩大蚕座面积。
正确使用激素
目前生产中使用的春茧都是多丝品种,一般不需要使用保幼激素。在生产中,可以根据桑叶的过剩和短缺,适当使用蜕皮激素,主要是促进桑叶的持续老化和快速生长。
防止僵病
在生产和饲养蚕之前,蚕室和工具应仔细消毒;养蚕要妥善处理僵蚕,加强桑叶害虫防治,防止桑园害虫感染病原体,污染桑叶及周围环境,避免巴氏蚕白僵菌农药污染。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春蚕最初是野生的,早在400多年前就被中国劳动人民驯化饲养,成为中国蚕业的支柱。经过多年的驯化和繁殖,其已经成为主要的产丝昆虫之一,种类繁多,尤其在中国农业领域,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于中国劳动人民而言,实现春蚕饲养从野外向家庭的转变,堪称“一个伟大创造”。
20世纪期间
1925年,每担鲜蚕茧售价高达65银元。因而江、浙两省不少县区改稻植桑养蚕。1931年中国蚕茧产量超过22万吨。1937年以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不少蚕区沦陷、桑园荒芜。到1949年,中国蚕茧产量下降为3万余吨,仅及1931年的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发展蚕桑业,采取一系列生产措施,此后植桑面积不断扩大,蚕茧产量急剧上升,到1984年中国蚕茧产量达到30.9万吨。生丝产量为2.8万吨,均属世界首位。20世纪70年代,四川省宁南县桑蚕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先后成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优质桑蚕茧示范县”“四川省精品蚕业标准化示范区”等,并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蚕桑之乡”和“中国优质茧丝基地” 等荣誉称号,相关产业已成为全县的农业支柱产业。
1983年,世界丝茧产量已达到约47万吨,其中中国即占52.4%。养蚕所得自古是中国农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1982年浙江吴兴县蚕业收入曾占农民总收入的42%。1982年浙江青德县每户产丝茧72.5千克,每个农户蚕茧收人平均达314元。
21世纪以后
2007年,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等这四个省份的蚕茧年总产量接近3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而随着广东省深入推进“粤桑西进”工程,也使得蚕茧产量有较大幅度增加。后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西部地区因具有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原料茧产量快速增加,其中广西一度成为中国蚕桑生产第一大省。而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基础和较强的技术优势,依旧是重要的蚕丝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到2011年,中国丝绸工业年总产值达1050亿元,占纺织业总产值的10%以上;蚕茧和丝绸的生产和出口分别占世界总量的70%和80%以上,年外汇收入超过50亿美元,成为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的特色产业。此后,中国丝绸工业产值和出口收入的显著增长,预示着丝绸工业的良好发展前景。中国养殖家蚕的家庭有2000多万户,覆盖了20多个省和地区。蚕业是中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年出口收入在农产品中名列前茅,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种桑养蚕不仅具有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而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可以实现一举多得。
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新世纪的蚕业除了利用蚕苗、生丝、丝绸等传统纤维服装产品外,还在护肤美容、医疗保健、丝绸医药、食品等非纤维领域对蚕桑资源进行了多样化开发和利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营养价值
除极高的经济价值外,春蚕全身都是宝。蚕一生只以桑叶为食,体内积累的所有物质都来自桑叶。桑叶含有水、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糖类维生素。这些物质在蚕体内经过一系列的分解和吸收,合成各种营养物质并在蚕体内积累。蚕体内β-氨基酸精氨酸丝氨酸等多种氨基酸的含量是桑叶的2-4倍。其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桑叶,约占蚕总干物质的61%-69%,远高于牛奶和鸡蛋的粗蛋白含量,接近瘦牛肉和瘦猪肉的含量。此外,蚕体本身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以及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
过去提到蚕,人们自然会将其与丝绸和丝绸联系在一起,并经常忽视其药用价值。事实上,中国古代就有食用蚕的记载,如《本草纲目》《神农本草》《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对蚕的药用价值早有记载。例如,蚕粉,简单来说,就是将蚕美国白灯蛾整体脱水干燥制成的纯天然产品,无毒无害,既有营养价值,又有益健康。
相关文化
历史
中国是最早养蚕的国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也是世界上唯一生产丝绸的国家,蚕桑产业在历史上一直与农业并驾齐驱,不仅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传播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丝绸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环。秦汉时代,中国以农桑为本,丝绸是贡赋和贸易的重要物资,丝绸织造业已经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行业。在刘彻统治期间,他在一年内收集了多达500万件丝绸。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携带大量的黄金、丝绸和丝绸,开辟了通向中亚进而抵达地中海的商旅要道,即后来称为沟通东西方文化与经济交流的丝绸之路,至今仍成为开放搞活联络友谊的桥梁。
根据考古证据,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野生蚕就被驯化并在室内饲养,丝绸被用来编织衣服材料。山西夏县西尹村发掘的仰韶文化、浙江嘉兴县发掘的千山洋遗址、浙江余姚市发掘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都有实物证据。殷墟甲骨文包括蚕、桑、帛等文字。
文学
中原地区具有5000多年的养蚕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春蚕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也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留下宝贵身影,包括诗词、小说、画作、乐曲等等。
提到春蚕,人们多半会想到唐朝大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诗人以春蚕为象征,歌颂了真诚、执着的爱情。还有第二种诠释,那就是喻为无私的奉献。著名教育家朱光潜说:“只要我还在世一日,就要吐丝一日,但愿我吐的丝,能替人间增一丝丝温暖,使春意更浓。”
《春蚕》发表于1932年11月,是中国老一辈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茅盾先生所作。小说描写了一个江南农村的蚕农老通宝一家,从小康到破产,从自耕农到贫农的故事。《春蚕》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一直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是现代文学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国三十年历史上的一件珍贵艺术品。
琵琶独奏曲《春蚕》是刘德海先生于1984年创作的曲中融合了多种演奏技法和艺术风格,运用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对春蚕吐丝织网的情形进行了生动描绘,由此赞颂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的精神,营造了鲜活、直观的艺术形象与意蕴深厚的文化意境。
参考资料
Bombyx mori (Linnaeus).ITIS.2023-12-02
..2023-12-09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12-12
..2023-12-12
..2023-12-02
..2023-12-02
..2023-12-20
..2023-12-20
..2023-12-20
目录
概述
驯养历史
分类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生物习性
食性
趋性
眠性
生活史
人工饲养
小蚕期饲养
大蚕期饲养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营养价值
相关文化
历史
文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