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博生(1897年9月7日-1933年1月8日),男,字恩溥,出生于
沧县东慈庄(今属黄骅市),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中国革命烈士。
1904年,赵博生进入私塾读书。1917年8月,他进入保定军校第六期步兵科学习。1919年8月,赵博生毕业后到北京北苑段祺瑞参战军第一师步兵三团二营任见习排长。1920年,
直皖战争爆发,赵博生被派往
高碑店市前线与直军作战。皖系失败后,他被编入直军二十三师任无线电队中队长。1924年,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不久,赵博生转入
冯玉祥的
国民军,历任团副、参谋处长、旅长等职。1929年,赵博生在
西安市任十四军参谋长兼特种兵旅旅长,并兼城防司令。1930年,
中原大战之际,赵博生把特种兵旅教导大队转变为三民主义救国军。1931年10月,赵博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2月,他领导
宁都起义,后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任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参谋长兼十四军军长。1933年1月8日,赵博生牺牲,时年36岁。
2009年,赵博生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7年9月7日,赵博生出生于
沧县东慈庄(现隶属于黄骅市)的一个农户家庭,其房基由青砖构筑而成,砖墙基处设有芦苇隔碱层。他7岁时进入本庄私塾就读,直至1914年完成私塾学业,在此期间深受
辛亥革命的影响,心中萌生改造社会、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1914年,赵博生经叔叔赵以立引荐在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进行旁听,半年后成功考入该校第六期正规班研习。1917年,赵博生以出色的成绩毕业,随即被分配到皖系军队出任见习官。
直皖战争结束后,他转投直系,担任无线电中队长。在
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他又进入奉系军队。处于苦闷与焦急之中的他在听闻
冯玉祥的部队纪律严谨便投身其中。
青年时代
1919年8月,赵博生毕业后分发至北京北苑段祺瑞参战军第一师步兵三团二营任见习排长。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赵博生被派往
高碑店市前线与直军作战。皖系失败后,他被编入直军二十三师任无线电队中队长。1924年,第二次直泰战争结束不久,赵博生转入冯玉祥的
国民军,历任团副,参谋处长、旅长等职。1929年,赵博生在
西安市任十四军参谋长兼特种兵旅旅长,并兼城防司令。时值连年大旱,无数农民卖儿卖女,而政府当局依然熟视无睹,热衷于争权夺利,他极为愤慨。
革命岁月
1930年,
中原大战之际,赵博生把特种兵旅教导大队转变为三民主义救国军。当时,官兵们一致推举赵博生担任司令员,计划进军
汉中市,开拓全新的革命道路。然而,当部队抵达东江口时受到土匪武装的突然攻击,由于双方兵力悬殊,部队无奈只能退至深山之中。在深山坚守长达二十余日后,部队最终被迫解散,众人约定等待合适时机再次举事。在经历多次挫折失败后,赵博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认为共产党“是要革命的”,共产党“有坚定的信仰”,与其联合才“可能是一条生路”。1931年初,赵博生接受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
孙连仲邀请,担任军参谋长,不久即被调往
江西省“围剿"
中国工农红军。在二十六路中共地下党组织帮助下,赵博生革命觉悟得到提高。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10月,赵博生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新的人生之路。由于历史的原因,二十六
路军从成立之日起就错综复杂,矛盾重重。被调往江西“剿共”后,官兵们思乡厌战。尤其是“
九一八事变”后,广大官兵盼望“回北方、打
日本”。在此形势下,赵博生因势利导,积极开展政治鼓动工作。在其工作下,七十三旅旅长
董振堂和七十四旅旅长
季振同先后举旗,成为起义中坚。同年12月14日黄昏,宁都全城换岗戒严,赵博生以参谋长名义宴请团旅以上军官。他慷慨陈词:“日本鬼子强占了我东北三省,3000万同胞当了亡国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表示,愿意带领大家走一条光明大道,“起义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回北方,打日本,救中国。”他的倡议得到大多数军官的拥护。在其指挥下,全军统一行动,于次日凌晨2时占领宁都城,
宁都起义成功。起义部队编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赵博生任军团参谋长兼十四军军长。
1932年2月,赵博生参加围攻
赣州市的战斗。4月,他与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组成东路军,
国民革命军东征漳州市,旋即回师
江西省与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会合,于7月在水口大败广东军阀
陈济棠部。后率部参加攻克
建宁之役。这期间,赵博生改任五军团副总指挥、第十三军军长。赵博生因屡立战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令嘉奖,并授予一级
红旗勋章。
中弹牺牲
1933年1月,蒋介石调遣其主力第九十师、二十七师与十五师,对金溪、南城区域内的苏区进犯,妄图将红军主力一、三军团彻底剿灭。为助力红军主力于黄狮渡成功歼敌,赵博生领受指令,率领四个团前往长员庙,对数量为其三倍的蒋介石军队进行吸引与牵制。1月8日,战斗拉开帷幕,蒋介石部队攻势异常凶悍。赵博生身处距敌百米之处,在指挥作战的同时奋力回击,不幸被敌军击中头部,当即倒地,壮烈牺牲,年仅36岁。
后世纪念
设博生县
1933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为缅怀赵博生,决定将
宁都县易名为博生县,且于瑞金叶坪红军广场修筑博生堡,朱德亲题“博生堡”三字。赵博生的遗骸葬于其领导起义之处——宁都县城,现今
江西省宁都县县城依然留存有赵博生
烈士墓,供后人瞻仰凭吊,铭记其英勇事迹与不朽功绩,传承伟大的革命精神。
博生堡
叶坪
中国工农红军广场东南边矗立的一座四方形堡垒,名叫“博生堡”,是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战争中牺牲的
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赵博生、迎接“二苏大会”召开而兴建的。该堡1933年8月1日动工,1934年1月31日建成。整个堡由青砖砌成,呈四方形,寓意为赵博生是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牺牲的。同年10月,主力红军踏上长征征程后,博生堡遭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拆除。直至1955年,依据其原本模样得以重建,朱德再次挥毫书写“博生堡”三字并镶嵌于堡首。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重新撰写了纪念赵博生烈士的碑文,矗立在堡内。“博生堡”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个人作品
获得荣誉
轶事典故
队伍改造
宁都起义后,为了把这支旧军队改造成为工农劳苦的大众服务的革命武装部队,于是乎,在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之下,部队开往苏区的龙冈、石城秋溪、横江、瑞金
壬田镇、
九堡镇、沿坝(位于
云石山乡)等一系列地方进行整编。于是这个刚起义来的部队,虽然已经改名称为
中国工农红军,但是部队官兵们在思想、行为上,仍然有着旧军队的很多不良习惯,而且不习惯红军生活,也受不了红军的严明的纪律约束,这些都影响到了部队官兵之间的关系以及部队的战斗力。赵博生对此非常的重视,于是带头对这支部队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改造,积极协助党组织和政治委员做好干部战士的工作,而且他还经常深入部队,和下级官兵同甘共苦,加强交流。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经过整编,部队整体的政治和军事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逐渐变成一支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赵博生也是在这期间较为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和军事知识。他认真去研读了大量无产阶级革命书籍,对这些书籍颇有感触,深深受到启发。于是他对周围的同志说:“我虽然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大志,苦于没有引路人,自己摸索,奋斗了十几年,结果不是被人欺骗利用,就是孤军奋战,以失败告终。今天才算找到了出路,重见了光明。我赵博生愿将后半生为全国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竭尽微薄之力”。
起义轶事
1931年的某个下午,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外出归来,在其办公桌上看见一封标注“赵博生亲启”的信件。他启封览阅,发现此信乃是打入二十六
路军内部的共产党特别支部委员会所写。信的核心要点涵盖
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局势、共产党的理念主张、全国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以及二十六路军所处境遇与光明前景。此后,在特支引领下,赵博生凭借自身公开代行二十六路军军务的特殊身份,巧妙借助当时部队里日益强烈的抗日反蒋情绪以及官兵们寻觅出路的急切心理,积极且稳妥、顺势而有序地在士兵与
高中级军官群体里开展工作,最终成功带领部下起义。起义胜利后,宁都全城都回荡着“解放”“自由”的激昂呼声,总指挥部屋顶与城门楼上所插的鲜艳红旗,于古城上空猎猎飘扬。目睹此景,赵博生满怀激动地提笔写下“解放”二字。
家庭成员
人物评价
坚决革命的同志。(毛泽东 评)
副总指挥赵博生是为苏维埃政权而牺牲的,为中国民族解放事业与社会解放而牺牲的。他的牺牲,是永远光荣于中国苏维埃革命史上。中央政府表示无限的悲悼和敬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评)
宁都霹雳响天晴,赤旗高擎赵博生。虎穴坚持神圣业,几人鲜血染红星。(叶剑英 评)
赵博生,您是民族的英雄。(曾晨英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