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又称
灰葡萄孢菌,是一种广寄主性的、能够引起多种植物幼苗、果实及储藏器官的猝倒、落叶、花腐、烂果及烂窖。潮湿时病部表层产生大量的灰色霉层(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称为
灰葡萄孢。其在空气中广泛分布,不仅能够侵染田间作物,同样会给植物的采后阶段造成巨大损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果蔬放一段时间会长毛,多数就可能是受到了灰霉菌的侵染。截止2013年,世界上尚未发现有任何一种植物对灰霉菌产生抗性。
灰霉菌子实体从菌丝或者菌核生出;分生孢子梗280~550*12~24微米,丛生,灰色,后转为
褐色,其顶端膨大或是尖削,在其上有小的突起;分生孢子单生于小突起之上;
分生孢子亚球形或卵形,9~15*6.5~10微米。
灰霉菌是葡萄孢属中的一个最大的类群,由于真菌种级划分标准一直没有统一的尺度,如能进行PCR检测,则有可能区分出不同种或种下单位,或归为不同型种。灰霉菌作为一个复合种,种内不同菌株之间在
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抗药性上均存在较大差异。
灰霉菌能够在低温条件下(0℃)生长,靠产生大量的灰色分生孢子进行传播,与其它采后病原真菌相比,具有潜伏侵染和低温致病的优势。同时,其还具有繁殖快、遗传变异大和适合度高的特点。
灰霉菌以菌核、
分生孢子及菌丝体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有些地方,灰霉菌秋天在枝蔓或
浆果上形成菌核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树皮和
冬眠芽上越冬,其抗逆性强。翌年春季温度回升、遇雨或湿度大时从菌核上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或是其他寄主上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花穗上。分生孢子在清水中几乎不萌发,在花器上有外渗物刺激时很容易萌发侵染,通过伤口、自然孔口及幼嫩组织侵入寄主,实现初次侵染。发病后又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引起
灰葡萄孢。
灰霉病最初只是流行于
欧洲和美洲,自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在中国发生蔓延。由于温室和大棚种植技术的推广普及,作物灰霉病害严重,已成为蔬菜、花卉和林业苗培育基地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2013年10月4日,
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金海等人在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灰霉菌除了会输送特殊
蛋白质进入植物细胞内部,以抑制植物免疫防卫机制,从而达到有效侵染的效果外,还会利用一种叫做小分子
核糖核酸的分子进入植物细胞内部,从而抑制植物免疫系统,这也是首次发现有
病原菌利用小分子RNA来达到有效侵染的效果。同时,研究人员怀疑,除了灰霉菌外,其他侵染力比较强的真菌同样拥有这种利用小分子RNA的侵染机制。他们表示,这一研究不仅发现了新的致病机理,而且很有可能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