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斋(1875年-),原名作肃,字敬斋,又名伯寅,号竹庵,出生于
栖山镇,是清增生张承烈的孙子。他天资聪明,七岁入私塾学习四书。科举制度废除后,张敬斋考入两江大学肄业。清
宣统元年,他在疏通旧学的考试中表现出色,获得拔贡第二名,但他选择辞去这一荣誉,继续在
法政大学学习。
八岁时从蔡天吉先生学诗,出语不俗,二十一岁时入沛县歌风书院深受山长王惺三称许。二十三岁时县考试获冠军,书艺也崭露头角,县长马光勋屡加赞誉,不久补博士弟子员,膳
生员,考入徐州云龙书院,为当时学者邓熙之,祁汉云,韩元方得意弟子,历次考试常列徐属八县学员第一名。
光绪末年,废除科举制度,张敬斋考入两江大学肄业。清
宣统元年,疏通旧学,张敬斋技痒入试,得拔贡第二名,但也因辞不受,仍回法政大学就读。
民国初年,改归安徽法政江淮大学毕业。民国三年,第四届县知事试验,速试三场,榜示两次,张敬斋均应位列前矛,因为口吃,仅得二百名县佐的第一名,分发
江西省后补。张敬斋自愤怀才难遇,到江西数月后便辞归故里,在家习法律及书法,并应约参与
编修《沛县志》。民国七年,被选为江苏议会议员,兼秘书长,历时七年之久,当时政界人士称赞他持议公正。
民国十六年,任
沛县承审,执法严明。不久辞退回家,以诗酒文章书法自娱,与沛邑拔贡赵锡藩,闫汉亭等诗酒交游,过往甚密。他常说:“为人要立诚,涉世要立品,读书要立志,若口说爱国爱民,行事绝不相类,便是穿之盗”。张敬斋虽闲居沛城,当时县长有重大难决之事,常登门请教,他审情度理,分析判断,屡为拜访求教者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