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经》是
中原地区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一本古农具专志,是
天宝著名诗人
陆龟蒙撰写的专门论述农具的古农书经典著作。《耒耜经》共记述农具四种,其中对被誉为我国犁耕史上里程碑的
唐朝曲辕犁记述得最准确最详细,是研究古代耕犁最基本最可靠的文献,历来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重视。
作者首先在《耒耜经》的序文中,交待了自己的写作动机。他认为:人类学会种庄稼以后,无论统治者还是老百姓,都是不能离开农具的。这当然是广义的说法。他甚至这样说:如果一个人只会吃饭睡觉,而不了解怎样种庄稼,怎样用农具,就等于不懂人生的意义,就和禽兽没有什么两样了。他提倡上层人士向农民学习,学习农民的农业知识,学习农民的淳朴作风。
陆龟蒙作为一个上层的知识分子,在当时能有这种思想,应该说是十分可贵的。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不仅学着“古圣人”的样子去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而且还将在劳动中对农具的考查研究,写成了专论,传给了后代。他说,他所以撰写《耒耜经》,就是为了使后人不忘掉这些在农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农具。
陆龟蒙在《耒耜经》正文的开头,首先解释“耒耜”的含义。他说,“耒耜”是农书中的用语,是“
食虫类”;人民群众习惯上把“耒耜”叫做“犁”。这就是说,在《耒耜经》中所谓“耒耜”即“犁”的代名词,因而所谓“耒耜经”自然也就是“犁经”了。
当然在古书中,“耒耜”是不是一定指“犁”,这倒不尽然。在不同文献中“耒耜”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在许多文章中,“耒”“耜”和“耒耜”两词的含义是不甚分明的。也有一些古书把“耒耜”作为农具统称的代词,即泛指各种农具。把“犁”称为“耒耜”,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比较多见。
陆龟蒙,字鲁望,自号江湖散人或天随之,人称甫里先生,
唐朝江苏吴江人(今江苏吴县),平生事迹见《新唐书·隐逸传》。这本书是他晚年隐居松江甫里,从事农耕时所作。
我国古代有许多可以称之为农书的古籍文献,但多数是讲农艺的。
王祯的《农书》中虽然有很大篇幅讲农具,但也还不是讲农具的专著。像《耒耜经》这样专门讲述农具的,确是古农书中少有的著作。
陆龟蒙写成《耒耜经》后,最初收在他的《笠泽丛书》中。开始流传于世的《笠泽丛书》可能是手抄本。据
陆龟蒙十一世孙陆惠元说:最早“丛书版刻于
元符间,然芜没久矣”。可能这种版本以后就失传了。后来
宋朝叶茵汇《笠泽丛书》《
松陵集》及陆龟蒙逸诗百余首,编成了《甫里文集》二十卷。宋朝
陈振孙在《直斋书录题解》中收录《笠泽丛书》两种版本的题解,即十七卷蜀本和四卷补遗本。元朝
马端临的《
文献通考》也题录了《笠泽丛书》七卷本。顾楗碧筠草堂、陆钟辉水云渔屋、许连古韵阁等三家书舍,都曾刊行过手写版《笠泽丛书》,世称“写刻本”或“精刻本”。历代许多官修民撰的大型丛书、类书,如钦定《授时通考》《
古今图书集成》《
夷门广牍》《
农政全书》《
全唐文》等,都曾将《耒耜经》全文转引或影录。
《耒耜经》问世以后,曾得到很好的评价。《四库全书提要》说《耒耜经》“叙述古雅,其词有足观者”。明代
陆深曾将《耒耜经》与《
汜胜之书》《牛宫辞》并提,誉为“农家三宝”。
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
白馥兰说:“《耒耜经》是一本成为中国
农学著作中的‘里程碑’的著作,
欧洲一直到这本书出现六个世纪后才有类似著作。”(《中国壁犁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