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颈滨鹬
鹬科滨鹬属动物
红颈滨鹬(拉丁学名:Calidris ruficollis),体长约15厘米,是鸟纲鹬科鸟类中体小的灰褐色滨鹬。
形态特征
红颈滨鹬夏羽头、颈、背、肩红褐色。头顶和后颈具黑褐色细纵纹;黑褐色贯眼纹不甚明显。眉纹、脸、颊、颈和上胸红褐色。嘴基和颏白色。背和肩具黑褐色中央斑与灰白色羽缘;翼上覆羽黑褐色,具红褐色羽缘和白色端斑。翅上大覆羽和内侧初级覆羽具较宽的白色端斑;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和大覆羽、初级覆羽的白色端斑共同形成翅上显著的白斑。腰中部、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尾上覆羽两侧白色,两侧尾羽淡灰色。下胸至尾下覆羽白色。胸和胸侧微缀少许褐色斑。冬羽赤褐色消失。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胸两侧徽具灰色纵纹,眉纹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幼鸟头顶淡灰皮黄色,微具褐色纵纹;眉纹白色。后颈淡灰色。黑褐色,具棕色羽缘,翕侧羽毛外缘白色,形成细的白色翕线。肩上列羽毛中部黑色,具棕色和白色羽缘。肩下排羽毛较灰,具暗色亚端斑和白色羽缘。翅上覆羽灰褐色,具淡皮黄色羽缘。下体白色,胸缀灰皮黄色,胸两侧具细的纵纹。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20—41克,雌性24—35克,体长雄性145—165毫米,雌性149—166毫米;嘴峰雄性16—17毫米,雌性18—19毫米;翅雄性92—104毫米,雌性101—107毫米;尾雄性42—49毫米,雌性44—50毫米。跗雄性18—21毫米,雌性19—21毫米。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中国、圣诞岛、关岛、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蒙古、缅甸、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北马里亚那群岛、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斯里兰卡、泰国、东帝汶美国越南
栖息环境
红颈滨鹬的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冻原地带芦苇沼泽、海岸、湖滨和苔原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海边、河口,以及附近盐水和淡水湖泊及沼泽地带。迁徙期间甚至会出现于内陆湖泊与河流地带。
生活习性
常成群活动。喜欢在水边浅水处和海边潮涧地带活动和觅食。行动敏捷迅速。常边走边啄食。在中国主要为旅鸟,春季于4-5月,秋季于9-10月迁经中国。
叫声:细弱的笛音chit-chit-chit,音比小滨鹬稍粗稍低。
红颈滨鹬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蠕虫、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为食。主要通过地面啄食。有时也将嘴插入泥中探觅食物。
生育繁殖
红颈滨鹬的繁殖期为6—8月。营巢于苔原草本植物丛中。每窝产卵通常4枚,偶尔3枚。卵的颜色为色或黄色,被有小的砖红色或棕红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28×20毫米。繁殖于西伯利亚冻原地带芦苇沼泽和苔藓植物岩石地上。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红颈滨鹬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其保护级别历经变化:2004-2012年为无危(LC),2015-2016年为近危(NT),而到了2023年1月被评为易危级(VU)。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生育繁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