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
《病中(四)》是由现代著名作家巴金所著的一篇散文。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作品内容
《病中(四)》记录了巴金在经历伤病之后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文章描述了他在出院后回到家中时发现自己的伤腿缩短了三公分。尽管医生和亲友们鼓励他通过锻炼来康复,但他缺乏具体的锻炼计划,只是根据别人的建议尝试不同的运动方法。由于体力有限,他每次行走的距离都很短,而且不敢独自走下台阶。巴金住在二楼,为了锻炼,他会多次上下楼梯,最初这对他来说非常费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适应了这种锻炼方式。此外,他还接受了一位伤科大夫的帮助,这位大夫不仅给他推拿治疗,还提供了许多医疗建议。在这段时间内,巴金完成了《病中》系列的其他三篇“随想”。
创作背景
巴金在受伤后不久就开始了《随想录》的写作。他在家中的阳光房里度过了大部分时间,这个房间原本是走廊,但在他住院期间改造成了阳光房。在这里,他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如会见来访的朋友,阅读报纸等。巴金通常使用一把没有扶手的藤椅,因此起身比较困难。阳光房里的光线充足,靠近窗户的位置放置了一台缝纫机,巴金曾设想在那里写作。随着身体状况的好转,他开始尝试用手写字,这是一种锻炼的方式。起初,他每天只能写出少量的文字,但随着治疗的进展,他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巴金的第一篇文章《愿化泥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这篇文章是他之前已经开始的作品,他在出院后继续写作,最终完成了整篇作品。在文中,巴金表达了他对家乡、祖国和人民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他认为,只有说出真话,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有所价值。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2005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27年前往法国留学,并在1928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死亡》。次年回国后,他在北京担任《文学季刊》的编委,并在同年秋天再次前往日本。1935年回国后,巴金在上海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总编辑,并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刊物。抗日战争期间,他完成了多部重要作品,包括《家》《春》《秋》等长篇小说。战后,他又创作了《寒夜》等作品。巴金一生获得了多项国内外文学奖项,包括“但丁国际奖”和法国荣誉勋章。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作品内容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